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溴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四氯化碳将溴萃取后,下层为有机溶液层(橙色);苯的密度比水小,苯将溴萃取后,下层为水层(无色);氯水、乙醇与溴水混合不分层。 2.【答案】D 3.【答案】A
【解析】钠、镁、铝属于同一周期,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钾与钠属于同一主族,钾的原子序数比钠大,钾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强。 4.【答案】D
【解析】根据钾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钾浮在水面上游动,说明具有性质①,金属钾熔成小球说明具有性质①①(熔点小于100 ①),由于溶液呈红色(加酚酞)说明具有性质①。 5.【答案】A
【解析】依原子序数给111号元素定位:第七周期若排满,稀有气体元素为118号,118-111=7,为倒数第8纵行,故111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①B族。镭元素在第七周期第①A族。 6.【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与元素E同周期A的原子序数为x-1,C的原子序数为x+1,A和C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x;与元素E同族相邻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8、18、32,所以B和D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可能为2x、2x+10或2x+14;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可能为4x、4x+10或4x+14。 7.【答案】B
【解析】卤素单质氟与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卤素单质碘与铁反应生成碘化亚铁;卤素单质氟与氢氧化钠反应不可能生成正价化合物(NaXO)。 8.【答案】B
【解析】根据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R原子的质量数为A,设R原子核内含中子的数目为N,则R的质子数为A-N,离子RO子,所以A-N+24+n=x,R原子核内含中子的数目N=A+n+24-x。 9.【答案】C
【解析】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氢氧化钠等;气态单质分子中不一定存在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分子中就不含化学键;只存在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只含有离子键,也可能含有共价键,如氢氧化钠等。 10.【答案】C
【解析】碱金属从锂到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其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熔点逐渐降低。碳
中共有x个核外电
酸钠、碳酸氢钠、碳酸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溶解度依次减小。 11.【答案】B
【解析】磷化氢中的磷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磷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磷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氮弱,磷化氢的热稳定性比氨弱,不具有强氧化性。 12.【答案】D 13.【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铁元素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为26,是一种金属元素,元素符号为Fe,其相对原子质量是55.85,由“3d64s2”可知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周期第①族。 14.【答案】C
【解析】氟化氢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其沸点比氯化氢的沸点高;水在结冰时体积膨胀是由于水分子大范围的以氢键相互联结,形成相对疏松的晶体,从而在结构上有许多空隙,造成体积膨胀; 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强,其氢化物氨的稳定性比较强;在氨水中,氨分子和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结合。 15.【答案】B
【解析】碘化钾中加入氯水发生反应2KI+Cl2===2KCl+I2,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分层后四氯化碳溶液在下层,下层呈现紫红色。 16.【答案】(3)①橙红 ①紫红
(4)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5)①Cl2+2Br-===Br2+2Cl- 2I-+Br2===2Br-+I2
①氟化氢的稳定性比氯化氢的强 氟气能置换出水中的氧,而氯气不能置换出水中的氧
【解析】卤素的性质比较(卤素间的置换反应):氯水与溴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单质溴和氯化钠,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溴强;溴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单质碘和溴化钠,说明单质溴的氧化性比碘强。
17.【答案】(1)Cl2+2KI===I2+2KCl 不正确 该实验没有验证Br2能否与KI反应,无法确定溴与碘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2)不合理 氯气不可能被NaBr消耗完,它会与溴一起到达C处
(3)同意 甲、丙的实验分别证明了氯的非金属性比溴、碘强,溴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4)氯、硫同周期 棉花变成黄色,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 S2-+Cl2===2Cl-+S↓
【解析】(1)由B、C处产生的现象可知B处有单质碘生成,C处有单质溴生成,结合由强生弱的反应规律可判断出氯的非金属性比溴、碘强,但因没有比较出来溴单质与碘单质氧化性的强弱,也就无法得出溴、碘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因此无法得出相应的结论。
(2)乙同学的设计不合理,因为氯气与NaBr溶液反应时氯气无法反应完,即仍有Cl2与KI溶液接
触而发生反应。
(3)丙同学证明了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结合甲同学的实验可以得出氯、溴、碘三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4)氧元素与硫元素位于同周期,氯气有氧化性而Na2S有还原性,氯能置换出硫,使棉花变成黄色。 18.【答案】(1)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试管 胶头滴管 烧杯(培养皿) (3)
(4)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自上而下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解析】本题为实验设计题,通过实验比较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卤素的性质比较(卤素间的置换反应):氯水能与溴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单质溴和氯化钠;溴水能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单质碘和溴化钠。
碱金属性质比较(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金属钠、钾都能与水反应,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 19.【答案】(1)15 g (2)43.8%
【解析】氯气与碘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单质碘,由于单质碘受热易升华,所以反应后的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为氯化钠。 由2NaI+Cl2===2NaCl+I2可知,
1 mol碘化钠参加反应时固体质量减少91.5 g, 固体实际减少的质量=26.7 g-17.55 g=9.15 g
--
原混合物中碘化钠的质量=9.15 g÷91.5 g·mol1×150 g·mol1=15 g,
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26.7 g-15 g=11.7 g 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100%=43.8%
20.【答案】(1)0.16 mol (2)0.03 mol 0.05 mol (3)6.96 g
【解析】(1)反应前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 L×1.7 mol·L-1= 0.17 mol, 反应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 L×0.1 mol·L-1= 0.01 mol, 反应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7 mol-0.01 mol=0.16 mol。 (2)由8Cl2+16NaOH===5NaClO+NaClO3+10NaCl+8H2O可知,
反应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0.16 mol÷16×8=0.08 mol, 被氧化氯气的物质的量=0.08 mol÷8×6÷2=0.03 mol, 被还原氯气的物质的量=0.08 mol-0.03 mol =0.05 mol。 (3)由(2)可知,尾气中的氯气为0.08 mol , 由MnO2+4HCl(浓)
MnCl2+ Cl2↑+2H2O可知,
反应消耗二氧化锰的质量=0.08 mol×87 g·mol-1=6.96 g。
21.【答案】(1) Li、Si (2) Be、Ar (3) C (4) O (5) Ne (6) H、Be、Al (7) H、Li、Na、K (8) He、Be、Mg、Ca (9) Li、P (10) Be
【解析】1~20号元素中,各周期元素的内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常根据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来判断确定元素的种类。 22.【答案】(1) OH- 水合氢离子 第三周期①A族 (2)Al3++3NH3·H2O===Al(OH)3↓+3NH
Al(OH)3+ OH-===AlO+2H2O (3)NH4Al(SO4)2 NH4Al(SO4)2===NH+Al3++2SO 23.【答案】(1)四 ①A (2)①① (3)D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锗属于第①A族元素。锗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它具有某些金属元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它是金属元素。但不能说锗是两性物质,因两性物质是指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且都生成盐和水的物质,如氧化铝、氢氧化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