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宗欲以甲科处之,有大臣奏曰:?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谤,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铄??
——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
唐昭宗打算想让罗隐考上进士,这时有大臣提出:“罗隐虽然有才,但这个人太傲慢,经常嘲讽朝廷。当年唐玄宗如此圣德,还不免被罗隐所讥讽。”昭宗就问他:“当年罗隐怎么讥讽唐玄宗啊?”大臣将罗隐的一首诗《华清宫》呈献给皇帝:
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昭宗一听暗呼幸运,连皇帝祖宗都骂的人怎么能给官职呢?于是本来想把罗隐招到朝廷任用的想法就打消了。罗隐的性格终究不被当权者所欣赏。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是因为性格问题,而是在考场里面故意捣蛋!比如晚唐的温庭筠。据《北梦琐言》的记载:
(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入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好曰救数人也。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温李齐名》
温庭筠很有才华,有个外号叫“温八叉”,意思是指温庭筠写诗、写文章、作赋只要五指张开相互交叉个八次左右就能写成,可见他很有才华。但是温庭筠在科场考试特别喜欢为隔壁的同学帮忙。对一般的考生来说是这可是福音啊,坐在温庭筠旁边,还能得到温庭筠的“热心帮助”,何愁考试不过呢?可是就这样违反考场纪律的人,考官可能会录取他么?毫无疑问温庭筠中不了科举。
四 落第后的归宿
前一块内容我们聊到了落第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那落第之后那些举子们何去何从呢?通常来说,落第之后的举子们一般会有如下的选择。
归隐
落第之后那就不考吧,躬耕园田或是当个渔夫樵夫享受劳动的快乐,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在中国古代存在着隐士群体,他们因看淡名利而隐,在这一群体内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对科举失败的失望及对名利的淡泊。罗隐因为以讽刺之深久而不第,于是朋友刘赞就赠他一首诗:
人皆言子屈,独我谓君非。明主既难谒,青山何不归。 年虚侵雪鬓,尘枉污麻衣。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
——唐 刘赞《赠罗隐》
既然考不上那还不如不考了,为什么还一直要去考那个功名呢?罗隐看到了,于是就起了归欤之兴,作了一首《五湖》诗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志: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入幕
在上一章节我们讲到文人的仕途大多数都是以入幕的形式开始的,而这些入幕的文人多事科举未及第者。唐代的殷尧藩考试没考上,于是就有了入幕之心。他在《下第东归作》就有提到:
十载驱驰倦荷锄,三年生计鬓萧疏。辛勤几逐英雄后,乙榜犹然姓氏虚。 欲射狼星把弓箭,休将萤火读诗书。身贱自惭贫骨相,朗啸东归学钓鱼。
入幕可以让举子们有一个暂时的落脚之处,但这终究不是他们的志趣所在,因此绝大多数落第者会选择下面一种方式。
再考
刚才还没考中的殷尧藩兄弟还是选择继续考试了,而且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元和九年(812年)中了进士。陈子昂他之前考试没考上,也写过自己要归隐,但事实上陈子昂后来也继续参加考试,他最终也考上了。
正是这种气而不舍的精神,科举绵延一千三百年经久不衰,如果你是有心人的话就会发现,之前谈到李清照讼夫的原因是“妄增举数入官”,告张汝舟没有考满50次就被提拔。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侧面地看出在当时再考是大多数落第考生的选择。
浪迹
考不上就不考了,爱去哪儿去哪儿,游走四方浪迹天涯。黄巢就是这类人的典型。 当黄巢下第后,他看到了漫眼的菊花,于是写下一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 黄巢《不第后赋菊》
陈子昂落第之后想到归田,殷尧藩落第之后想弃文从戎(入幕),但这些都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博得功名。而黄巢却有着一副“痞气”:你不让我考上,我就把你整个朝廷政权给推翻算了。在黄巢的诗中,一种杀气冲透而出,看来考试不让人家考上也很有风险的。
总而言之,落第举人的心情在许多时候是悲苦的,这也是人生不如意之重要的一个方面。
五 文人遭贬
第三个不如意之事是文人遭贬。
贬谪是中国古代官职的一种状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即便古代的士人一路通畅,顺利地考中进士,顺利地当上大官了,但也有可能被贬谪,而且这个可能性不小。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仕宦现象。至少从屈原开始,贬谪又和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所以贬谪也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唐宋时期文人被贬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大主要原因是党争。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党争有唐代的牛李党争和宋代的新旧党争。
牛李党争的背景是唐代中后期的宦官专权,朝廷中反对宦官的官员大都遭到排挤打击。而依附宦官的群体又分成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牛僧孺、李德裕这两个党派之间的斗争遭致许多文人的被贬。可能今朝牛党得势,依附于李党的人就会遭到贬谪打击,而明朝李党得势,他们会反过头来打击牛党,如此往复,使得朝廷内的气氛剑拔弩张。
新旧党争是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围绕王安石变法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新党支持王安石的新郑,旧党反对新政。两派官吏互相攻击,一得势就贬斥另一派士大夫,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文史届大家都卷入了这场党争。这造成北宋政局的不稳定,持续五十多年,并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党争是贬谪一大诱因,但非全部,受到贬谪也可能是因为忤逆龙颜。韩愈就是因为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到潮州。这起事件的详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在今天陕西凤翔的法门寺阿育王塔内有一节佛骨。曾经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德宗这些皇帝都对它礼迎膜拜,这节佛骨三十年才奏请朝廷开放一次。恰逢三十年,这一次功德使把佛骨开放的情况上报给唐宪宗,于是在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将佛骨迎入京师。先在禁宫里将这节佛骨供奉了三天,然后又送到京师的各个寺院。人生有多少三十年可以度过呢?因此在当时这是一件国家大事,整个国家会因此举办国家大典,场面非常壮观,而那些王公士民也纷纷施舍,气氛非常隆重。
韩愈当时任职于刑部侍郎,对唐宪宗迎请佛骨很不以为然,于是上表切谏。这份谏表就是非常有名的《谏迎佛骨表》。宪宗看了这份谏表之后非常生气,打算用极刑处死韩愈,后来经过宰相裴度等人死死苦谏才得以从宽处理。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韩愈还是被唐宪宗贬为潮州刺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