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生在世不称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23:27: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贬谪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尽管以刘柳二人为代表的唐代文人被流放到荒蛮之地,身心俱疲,但而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南方文学的繁荣,不过同事也映射出有一些文士内心的阴暗心理。

九 身心患病之身病

宫女失恩、举子落第、文人遭贬,这三件事当然都是不如意的事情。三类人有各自不幸,但这三类人也可能遭遇同样的不幸,那就是第四种人生的不如意——身心患病。

以疾病作为诗之主题并非从唐代开始,但是在唐代这一主题的文学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从当时的历史和政治层面看,发展可能缘于如下几点原因:

首先,从唐朝中期的开始,诗人们开始有意地回避由安史之乱所引起的动荡政治生活,从而转向一些更加私人的话题。特别是在杜甫的影响下,诗的主题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在杜甫的《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中可以看到当时杜甫患有不少疾病:

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

——唐 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选段

可见当时杜甫患有严重的风痹症。以病作为主题,诗人在自己体力的衰退上看到了宿命的痛苦,由此影射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其次,一些疾病与唐朝重新统一后辽阔的疆域有关。在当时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许多文士、许多政客被贬谪到岭南等偏远落后、不卫生、多发病的地区,而那里瘟疫成灾,从而引起了大量的热带疾病。比如柳宗元被流放到广西以后,染上了霍乱和一种严重的皮肤病,最后很有可能是死于脚气。他曾经写过一首诗:

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桂州西南又千里,漓水斗石麻兰高。 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 饥行夜坐设方略,笼铜枹鼓手所操。奇疮钉骨状如箭,鬼手脱命争纤毫。 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迩来气少筋骨露,苍白瀄汩盈颠毛。

——唐 柳宗元《寄韦珩》选段

这这首诗里,柳宗元写出了自己在广西治地所遭遇到的仅蛮荒之地才有的霍乱、脚气等疾病。

唐朝大多数文人首先患的是眼疾,这里所谓的眼疾是指类似近视眼、青光眼等用眼过度的疾病,而非老花眼。为什么很多文士会患上眼疾呢?这就与唐代无比重要的科举考试息息相关,因为在古代,文人为了获取功名而从小就发奋读书。白居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就是因为读书太勤奋而患上了严重的眼病。白居易曾经写过一封书信表达眼疾给自己带来的不便:

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

光线昏暗加上操劳过度使得白居易患上了近视眼和散光,眼睛所看到的视物十分模糊。不过好在白居易最终考取了进士,一定程度上算是弥补了自己的痛苦。

唐朝以前很多文士来自上层社会,可是在唐朝,大部分文人是贫寒出身。这些贫寒之士若在晚上读书,就会经常需要借着微弱的光线。尽管在恶劣光线条件下读书也曾经有一些美谈,比如说西汉匡衡的凿壁借光、晋代车胤的囊萤夜读,但是这种在微弱光线下阅读必然会带来视力的损伤。唐朝孟郊没有钱买蜡烛,于是在月下苦读。他在诗中写道:

进乏广莫力,退为蒙笼居。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地僻草木壮,荒条扶我庐。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 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

——唐 孟郊《北郭贫居》

月下的勤奋苦读,我们固然可以千古传诵,但也在客观上导致这些诗人视力的退化。眼前一片模糊多少都会给这些是人们带来麻烦。

有时,无知常常也会引起莫名的担忧。尽管相比前朝,唐代的医术有了质的飞跃,一代药王孙思邈还编著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但在唐朝,仅仅落掉一颗牙齿也会令人惊慌失措。在当时,民众普遍有这样的共识:牙齿掉光了,死期就不远了。因此文人的作品或多或少地会涉及到落牙的题材:白居易从六十六岁开始落牙,于是就写了《齿落辞》;韩愈在三十四岁就开始落牙了,写了一首诗《落齿》。韩愈在给他的朋友崔群的信里写道:

近者尤衰惫,左车(左边牙床)第二牙,无故动摇脱去;目视昏花,寻常间便不分人颜色;两鬓半白,头发五分亦白其一,须亦有一茎两茎白者。仆家不幸,诸父诸兄,皆康强早世,如仆者又可以图于久长哉!

——唐 韩愈《与崔群书》选段

似乎韩愈一家的命运都不怎么好,家庭成员都在正值年壮之时就撒手人寰,韩愈不得不为掉了一颗牙而担忧自己的生命会不会结束了。

我们在唐诗中可以找到大量未老先衰的形象,再加上当时的医疗费出奇地昂贵:卢照邻倾家荡产,就是为了治疗现代医学所谓的“可致残多关节炎”。白居易没有钱为生病的母亲买药。他在《谢官状》中有这样的记述:

但以位卑俸薄,家贫亲老,养阙甘馨之费,病乏药石之资。

——唐 白居易《谢官状》选段

张籍因为生了眼病而且医药费又太昂贵贵,于是便愤慨成书:

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欲得定知身上事,凭君为算小行年。

——唐 张籍《赠任道人》

在唐代,除了由于医学知识匮乏而导致的病痛之外,某些治疗方式可能比疾病本身更可怕,还有放在现在都是极度危险的。杜甫就表示针灸差一点让他断送性命:

羸瘠且如何,魄夺针灸屡。

——唐 杜甫《咏怀二首》选段

而根据白居易《思旧》诗的记载,韩愈和元稹的死亡,其诱因可能就是可以起所谓“长生不老”作用的仙丹:

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 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

——唐 白居易《思旧》选段

在中国古代,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会尝试用一切办法去延年益寿,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仙丹在现代科学的成分分析中多含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都是有毒有害的。

身体患病当然是不称意的事情,不过也有一些人能够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从而使健康的消失有一种赔偿。苏东坡在《病中游祖塔院》这样写道: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此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尽管染病,但也正是由此有闲到庙里来休息,也是不错的事情。而有了病,只要安心即是良药,无须再求药方。苏轼的开朗个性使他视疾病如浮云,这样的个性是治病最好的良药。

清代王晫写了一本书《今世说》,记载了毛先舒的故事,其中写道毛先舒体弱多病,大家都为他担心,可毛先舒自己却说:

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燥热人道耳!?

——清 王晫《今世说》

总体看来,尽管疾病给人带来痛苦和悲观的情绪,但有一些人还能够自我调节,苦中寻乐。

但是毕竟,身体患病,痛在自己。

十 身心患病之心病

搜索更多关于: 人生在世不称意 的文档
人生在世不称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5ulo15phq570pl9t1v1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