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患病是一种层面上的疾病,而心理患病则是另一个层面的疾病。相比切肤之痛的生病,心病有时比身体上的疾病更受煎熬,也更受关注。
在唐诗宋词里,心病可以以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相思之苦等形式表现出来。“忧国忧民”的心病在爱国诗词中特别多。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词: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宋 陆游《诉衷情》
陆游有雄心壮志去收复北边沦陷的土地,但奈何自己一天天地衰老(胡未灭,鬓先秋)而报国无望。至于能文能武的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无奈感更是跃然纸上: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宋 辛弃疾《鹧鸪天》
满心的报国热血,最终却换回去种树的份儿,这真实令人心寒!这不就是一个心病么?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一首悲壮沉郁的陆游的《诉衷情》。
陆游在写这首《诉衷情》词的时候已经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是这种“恢复”情结始终没有能够得到释怀,因此这是陆游的一份心病。
事实上,“怀才不遇”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主题。这些自恃才华横溢的才子们都有为国为民,或者出人头地的远大抱负,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所以“怀才不遇”很遗憾地成为了一个无可躲避的现实,因而导致许多文人墨客就有了“病”。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 杜甫《登岳阳楼》
在写这首诗之时,杜甫已经57岁,离自身生命的终结只有仅仅两年。此时他一人坐船在洞庭湖上漂泊,身患肺病、风痹、耳聋等身病的他,更是因为自己因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而痛苦不堪。
与此同时期的孟浩然也有相似的感慨,对怀才不遇的感慨一览无遗: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至于“相思之苦”,从数量上来看则更多。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是这类情感作品的典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宋 李之仪《卜算子》
李之仪刻画出一对非常思念但都不能见到的情侣形象。尽管我们也常说“相见不如怀念”,但是这种相思还是非常折磨人的。
不过相思之情也绝不仅仅只是指向爱情的,事实上相思之情还包括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等等。特别是在唐诗中,对长安的思念也是非常重要的“相思”。李白在《长相思》诗歌里就写道: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长相思?其一》
不过对长安的思念,其实是有政治意涵的。在这首诗中,核心句子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所以这首诗的目的就在于抒发诗人要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
因此从上述的考虑角度看,相思不仅仅局限在爱情这个狭隘的天地。
十一 疾病对诗歌的影响
不管是身体的疾病还是心理的疾病,疾病对诗歌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层面是描绘病痛的症状,抒发内心的苦痛。大多数唐代诗人崇拜大自然,迷恋青山绿水。如果欣赏大自然是他们旅行的唯一目的的话,那么视力的衰退将不可避免地在他的创作中留下后遗症。刘禹锡在饱尝了三年的眼疾之苦后写了一首诗: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唐 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
因为眼病的折磨,使诗人感到时间飞逝,意识到生命何等地短暂,而大自然对诗人的意义就已经截然不同了。在这首诗中“看朱渐成碧”一句其实含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从生理角度反映了视觉形象的改变;另一方面则表明了诗人心情从欢乐(以“红”隐射)到忧愁(以“碧”隐射)的过渡。由此可以看出,这句诗描写了诗人本来可以开心愉悦,却因为眼病而悲伤苦恼的情景。
而白居易的《眼病》这首诗更是感叹因为近视而带来的烦恼: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
——唐 白居易《眼病?其一》
整首诗把一半的篇幅都放在了视觉感官上。以今天的诊断结果来看,白居易应该患有散光。这种由眼病而造成的视觉形象扭曲,对诗人尤为珍贵的自然之美而言毫无意义可言。
第二个层面是因为病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诗风,来实现自身的诗文成就。李贺因病写诗而形成独特的诗风,是这一层面最突出的代表。疾病对李贺诗歌的影响,几乎是无人能及,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诗人没有一首诗是专门写病的。我们在诗里行间猜不出他得了什么病,只有他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的这一事实事实可以证明他患病非常严重。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唐代诗人的命运能像李贺一样,把疾病完全地融入到诗歌里以至成了诗歌本身。
今天我们阅读李贺的诗歌,“病”这个字在李贺所有的作品中只出现过十次,但病作为诗的中心意义,却无处不在,它往往深藏在其他主题背后。这些主题可能包括时间的不可逆转、比如说死亡、比如说灵魂、魔鬼等等。可以以几句诗歌来看上述的主题: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唐 李贺《伤心行》选段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
——唐 李贺《出城寄权璩、杨敬之》选段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李贺《示弟》选段
这些诗作并没有具体地指出李贺到底得了什么病,但是根据症状来推断,李贺可能得的是结核病。因为李贺有结核病的一些典型特征:消瘦、多痰、高烧不退等
病对不同的人,对不同人的诗歌创作、影响可能是不一样的。对杜甫来说,病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事情,更不是什么理想化的东西,而是常常让写作和想象中断的缘由。杜甫有好几首诗就明确地表达了这个观点:
药里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
——唐 杜甫《酬郭十五判官》选段
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馀。
——唐 杜甫《复愁十二首》选段
似乎是病让李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刺激了诗人的创作。但是他越是发奋写诗,身体就越是虚弱不堪,李贺的母亲看到儿子十五岁就日以继夜地写诗,非常心疼,就关切地嗔怪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呕心沥血的典故)
李贺在《咏怀二首》的第二首里面也清楚地意识到,日以继夜的写作读书将他更快地推向死亡: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唐 李贺《咏怀二首?其二》
当今学者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谈到了关于病的美学和创造特征的思考:结核病和创造性的关系是如此地密不可分,牢不可破,以至于上世纪末,一个批评家认为结核病的消失使得当时的文学和艺术水平都有所下降。那么回头来看,李贺得的是结核病。而得结核病让李贺的诗歌成就变得如此之高,也许在某个方面验证了苏珊?桑塔格的观点。
李贺的《秋来》是写给自己的,或者是写给一个知音的。诗人非常希望这位“知音”能够品位自己诗歌的价值,而不至于被后人所忘记,不过诗人似乎并没有信心能找到这样的“知己”,忧郁的格调贯穿始终: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唐 李贺《秋来》
诗中找不到一个“病”字,但病的意味却渗入到了每一句诗:苦、衰、涕、寒、魂、吊、坟、鬼、血等。这些字眼贯穿全诗,说着死人的话,绝望的诗人愤慨地向活人的世界发出了质问。李贺因为疾病而成就了一位诗人的诗歌。 都说愤怒出诗人,其实疾病也能出诗人!
十二 人生不称意的代表——李商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