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作为对话的教学 -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讨论课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8 16:24: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的生机和活力的束缚和窒息,有识之士在教材编写上也谋求着点滴改善。还是以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为例,在该书修订本的后记中,编者的一段话可以视为对“知识化”的一种反思:“我们的目的与任务是为现代文学史的教学提供基本的事实与发展线索,更进一步的理论总结与概括则留给本教材的使用者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继续完成。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删去初版本的长篇‘绪论’,不对三十年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与经验教训做历史总结……同时在各章标题上删去了概括性、判断性的内容”

[1]512

。“概括性、判断性的内容”往往会以“知识点”的强势

面目出现,仿佛具有真理性,毋庸置疑,只许接受消化,不许质疑讨论。

破除对知识的迷信,抛弃“标准答案”的僵化思维方式,是开展讨论课的理论前提。也只有讨论,能够敞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多元的意义”。跟所有真正好的文学一样,我们之所以于繁忙的日常生活之外,还需要中国现代文学,是因为它释放了我们的感性生命力,向我们敞开了人性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一篇小说感动我们的,往往不是它的“中心思想”;一首诗歌激励我们的,也常常不是它的“主要内容”,而是超乎这“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之外的东西:丰富的人性。如何超越一己的悲欢,体会他人的痛苦,使得人类彼此之间“相关心、不隔膜”?如何对自我和他人的存在给予“同

5

情之理解”?好的文学最终提示给我们这些,而理解这一切则应该成为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破除对“知识”的迷信,势必带来课堂上教师自我定位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有益于讨论的展开和深化。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站在讲台上,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以真理宣讲者的姿态,扮演着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角色的话;理想的讨论课教师,则深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只是一个有更多人生阅历和阅读经验,更为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储备的引导者,他也是真理的探索者之一,是一个对话者,而不是真理的垄断者,他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大鱼领着小鱼游”,一种“从游”的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教师带领学生遨游于真理之海,畅饮着文学之泉。此时,教师将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二、 如何组织讨论?

从“标准答案”到“参考答案”,教师主体性地位的丧失,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恰恰相反,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于讨论课中,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以及教师现场把握课堂的宏观调控能力等等,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6

首先,作为话题组织者,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新鲜问题,发起富于启发性和发散性的话题。学问之道,既关乎“学”,也关乎“问”。富于新鲜感的话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富于延展性的话题,往往能够“深者识其深,浅者识其浅”,吸引各个思维层次的学生。

比如,笔者曾在介绍曹禺的话剧《雷雨》时,设置这样的话题:“《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2]284这个问题要求对《雷雨》一剧的整体理解,其答案建立在细读《雷雨》文本的基础之上。不出所料,答案分歧很大:有说是周朴园的,因为他是《雷雨》中一切悲剧的渊薮;有说是周繁漪的,因为她是《雷雨》中最激烈、同时“最雷雨”的个性;有说是那个冥冥中主宰一切的“命运”的,因为《雷雨》是一部命运悲剧,有强烈的命运感…….学生们从人物形象、剧情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对《雷雨》展开了丰富多样的解读。诸多不同的解读,揭示了《雷雨》以及曹禺话剧的不同层面,比起笔者在讲台上布道宣讲式的“一言堂”,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从个人的阅读体验出发,见仁见智,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笔者都给予肯定。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氛围的一部分,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思维和表达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既解决了问题,也体悟了方法。

7

其次,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口头讨论和笔谈并举,不能一刀切。学生个性气质有异,不能整齐划一。性格上,有沉默内敛和大胆活泼之别,有人善于口头表达,能够当众侃侃而谈;有人则长于书面表达,能够下笔千言。因此,在讨论中,针对学生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以笔谈的形式参与讨论。比如,在讲完“鲁迅”一章时,按照一般文学史讲授惯例,需要对鲁迅的思想和艺术进行总体性的概括,事实上,我们使用的教材也试图这么做,笔者考虑到给定一个通行的结论,其效果远远不如学生自己去探求答案,于是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总结:“假如鲁迅获得192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请你为他撰写一则颁奖辞。”这个问题结合了中国文坛根深蒂固的“诺贝尔情结”;讲授“鲁迅”的当时,正当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即将揭晓,并成为文坛焦点的时段;1927年,确有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一事;颁奖辞这种新鲜的写作形式,也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在全面阅读鲁迅作品和相关评论的基础上,做出综合性的评价,比单纯让学生背诵鲁迅创作特点的若干条条框框,印象显然更为深刻。事实上,学生普遍兴趣高涨,写下有理有据、洋洋洒洒几千言颁奖辞者大有人在。

最后,无论是话题的组织,还是讨论的展开,都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课程的综合指数,往往能够感性直观地说明一个课程的整体效果,正像著名文学史

8

作为对话的教学 -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讨论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5xqo6va583ibqx7sikh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