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老大:(锄豆的老大在哪里?)
老大,天气这么热,瞧你累得满头大汗的,怎么不歇歇呀? 平常家里的农活都是你干的吗?为什么? 今年的豆子长得怎样啊?高兴吗?为什么? 采访老二:(编织的老二在哪里?)
老二,你这织鸡笼的手艺可真高啊!跟谁学的呀? 织鸡笼干什么用啊?
(3)教师小结: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会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钱。他们为这个家忙碌着,有了他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累也是值得的。他们正享受着劳动之乐,尽孝之乐。多孝顺,多勤劳的两个儿子啊!谁来读一读写大儿子、二儿子的句子。
板书:儿子 勤劳 孝顺
学生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设计意图:词的内涵之美,不能仅存在于学生的嘴里,更应扎根于学生的心里。而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和体验,从文本中读出生活,从生活中感悟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跨越时空隧道,产生与作者心与心的近距离交流。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要能充分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及使用语言文字的动机,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和能力。】
3.组织学生探讨: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一家农民生活比较贫穷,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快乐和满足呢?
(预设:①农村虽苦,但生活在山清水秀之处自有一番了乐趣。②老夫妻一直恩爱和睦,孩子们勤劳孝顺。)
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要求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感受到“人在画中游”, 这副村居图,给你
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留下了家庭生活美好、祥和、温馨、幸福的感觉、 和睦、恩爱 ) (留给我们就是这样的温馨,板书,温馨、美好、和谐、幸福??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美读这首词吧!(配乐:肖邦的《天堂的阶梯》)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意境,这是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诗词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达到这种境界,我觉得要做到三点:第一是朗读,要读正确,更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第二是想象,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将诗词精当、凝练、含蓄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第三是表达,将头脑中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表达能激活思维,能使头脑中的形象更加丰富,更加丰满,更加生动。用现代语言将古代诗词描绘的意境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是语文学科的内在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努力体现上述三点,带着学生进入到《清平乐 村居》那美妙的意境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了解作者,深化对词的理解。
(1)看到这恬静的乡村美景,这和睦的一家,作者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走近作者,去看看词人辛弃疾波澜壮阔的一生。
(交流学生资料,师出示资料)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21岁就参加了抗击金人的义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后来担任过很多军职。他极力主张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张、政策,可惜的是都没有被采纳。而到了他42岁的时候,却因为别人的谗言(chán yán)陷害而被解除了职务,退居到现在的江西省,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上,他著作颇丰,赫赫有名。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晚年他隐居在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深受人们的喜欢。
从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辛弃疾? 板书: 南宋 辛弃疾
(2)辛弃疾 晚年归隐在江西上饶一带,但他心里放心不下的仍然是抗金大业,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陆游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北伐,期望能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奋勇杀敌,他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希望能让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板书:安居乐业
(3)此时此刻,望着眼前温馨、恬静的村居,辛弃疾心里会想什么? 组织交流。(预设:如今北伐抗金大业还未成,有多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要是人人都能过上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该多好啊!)(再如:朝廷啊,尽快收复失地,那里的人民百姓正遭受着欺凌呢!??)
(非常羡慕这五口之家:“谁家”表达了羡慕之情;希望全国的老百姓,都能远离战火,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你们所说的就是辛弃疾所想的,是辛弃疾一生的追求,你们跨越了时空,成为辛弃疾的知音啊。
【设计意图:“以读感悟,读中见悟。”学生对词意思的理解、意境的品味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朗读。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完全能感受到词所描绘的意境是“美好祥和、“温馨幸福”的,是能读出赞叹的语气、神往的语气的。但仅此还不够,还要结合辛弃疾这个伟大的爱国词人写这首词的背景,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教学中,让学生说说遭受排斥和打击的作者归隐乡村看到此情此景时会想些什么,这种拓展性理解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适度”原则的。】 2.诵读积累。
带着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来背诵《清平乐?村居》。 带着对词人爱国执着精神的敬佩,我们再背《清平乐?村居》。当堂检查背诵效果。
(七)课堂小练笔。
古诗词语言含蓄,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也就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请你再读读词,联系插图,加上想象,把最打动你的景或最喜欢的人用几句话写下来。
友情提醒:能不能把你认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过你的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也多了起来,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
“??”等等。 (八)课外延伸:
1.同学们,辛弃疾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作品,内容丰富,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放,也有田园风光的委婉。希望大家再去读一读他更多的词作,去了解他的作品风格,了解他的一生!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我们来欣赏一下辛弃疾的另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 边,路转溪头忽见。
2.同学们按照学习《清平乐 村居》的方法自学一下这首词。归纳学法:一读,读正确,读流利;二读,读出节奏;三品,感悟词意;四背,积累内化。
出示学法:
学习宋词方法: 一读,读正确,读流利;二读,读出节奏;三品,感悟词意;四背,积累内化。 (1)学生按上述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2)检查学习情况。找学生读一读,说说词的意思。 词意参考: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