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 5.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对于首因、近因矛盾的解释:两种信息连续还是断续;熟人和陌生人;个性特点的影响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2)晕轮效应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3)刻板印象(Stereotype):
指对社会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但它又往往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和固着反应模式,使社会知觉出现偏差。 (4) 投射效应(Effects of projected):
指认知者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心理倾向,往往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尤其当某些人的年龄、性别、职业角色、身份特性和社会地位与自己相同时更容易推己及人。 (6)积极偏见(Actively prejudice):
也称宽大效应,个体对他人往往是积极的肯定估计高于消极的否定估计,这种心理倾向叫宽大效应。
(7)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
6.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社会角色 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③社会比较 ④社会文化 ⑤他人评价 7.态度的特性 (1)内在性 (2)对象性 (3)系统性 (4)相对稳定性 (5)社会性 (6)主观经验性 (7)动力性
8.影响态度和行为二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 ①个体所持有的态度本身
态度内部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之间的一致程度。 态度是从直接经验来还是从间接经验来。
态度是一般的、笼统的还是特定的、具体的。态度的强度 ②从行为反应的特点看 单一行为和多重行为 即时行为和长久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二者一致性越高。 ③环境特点 环境压力 价值与代价 社会规范
④从个体自身条件看 态度与个人的关联程度 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
9.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要经过几个阶段? ①服从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行为叫作服从。 注意:服从虽然是表面上的改变,但长期的服从确实可以导致态度的真正改变。 ②认同
指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觉自愿的接受他人的态度,有意、无意地模仿别人,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认同能否实现:团体或个体的吸引力很关键 长期的认同会导致态度的根本改变 ③内化
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某些信念、观点而彻底地形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注意: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事物的态度都完成了这个过程。 10.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哪些? 态度的改变分为两种:
一是一致性的改变,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即量变;另一是不一致的改变,指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或说是方向性的改变,即质变。多是指后者,即方向性的转变。
1劝说宣传法:
就是通过劝说、宣传来传递、传播信息,以影响人们,使人们的态度发生改变。 2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来改变态度
3团体影响法:主要来自团体的规范和准则对成员的约束力 4活动参与法
11.影响态度劝说宣传的因素有哪些? 12.偏见的特征是什么?
(1)偏见是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依据的。 (2)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3)偏见具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5)偏见是一种内隐观念。 13.偏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2)社会化的影响 (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14.如何消除偏见 (1)消除刻板印象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群体接触 (3)共同命运与合作鼓励
(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15.沟通的要素 人际沟通的四大要件: (1)信息源:即信息发出者 (2)信息:即沟通的内容 (3)信息的接收者
(4)信息渠道:即信息通过何种方式、工具来传递 即“谁向谁如何发出怎样信息”的问题
信息渠道:有语言符号,也有非语言符号;可以面对面进行,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网络实现。
(5)反馈: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还有自我反馈。
(6)障碍: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与沟通方式、沟通工具无关,而是由于社会、文化或心理因素造成的。
A、社会方面的障碍:地位 组织结构障碍 B、文化方面的障 C、心理方面的障碍 (7)背景:指沟通发生的情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