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容易越轨性 (5)过渡性 24.社会运动的特征 (1)新观点。 (2)信念和忠诚。 (3)行动主义。
(4)中心控制组织不稳定。 25.群体的种类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那些有明确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具有稳定结构的群体。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假设群体:是在实际中并不存在的一种群体,是为了某种需要,人为的将人群按不同的方式加以划分。群体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创设的,故称之为假设群体。 实际群体: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其成员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 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成员的群体。
§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抛弃自己所属群体的观念,而向往其他群体的,这种向往的团体就是其参照群体。 (4)内群体和外群体 (5)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初级群体: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初级群体的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规定性的角色关系。
§ 次级群体: 特指区别于首属群体、 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 (6)大群体和小群体
小群体是指那些规模较小、相对稳定、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经常直接联系和接触的群体。一般指成员只有12人或少于12人的群体。 26.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 加入群体的难度 § 群体的规模
§ 2人团体和3人团体: 2人群体中,任何一人的退出都可导致群体的解体,这一事实迫使人群体成员的不断参与,相互依存。3 人群体成员间因此产生了特殊的亲密感、责任感、压力感。在 3人群体中,即使一个退出,群体仍然存在,彼此间的亲密感、责任感都没有那么强烈;同时,成员间关系不再像2 人群体那样面对面和公开,有了一定的匿名性和隐私性“。2人群体的另一个特点是,任何人都无法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也不存在多数派、少数派问题,3人群体不仅可以居间调停,还不存在多数派、少数派问题。
小群体和大群体:同等情况下,群体规模越大,凝聚力可能越差。因为群体规模越大,参与,沟通的机会越少,还可能机会分配不均。 § 领导方式
§ 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 § 群体绩效 § 群体的外部压力 27.群体士气的影响因素 a) 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赞同程度; b) 成员对工作的满足感; c) 合理的经济报酬和奖励制度; d) 群体成员参与管理的程度; e) 有优秀得力的领导者; f) 良好的意见沟通; g) 良好的身心工作环境 28.领导的方式有哪些?
1.领导方式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按照群体内权力的类型来划分,另一种是按照领导人注重的目标来划分。
①按照群体内权力的类型来划分:专制、民主、自由放任的领导方式
§ 专制型领导:在群体内所有的方针由领导者决定。工作的方法程序由领导者一步步指示,群体成员无从了解群体活动的最终目标。群体成员不能选择工作的方式及伙伴。领导者凭个人好恶来评价成员工作成果。(专制型群体士气低、生产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 民主型领导:群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群体方针,领导者在旁给予鼓励及支持。领导者平易近人,以事实为依据评价群体成员。领导者尽力避免干涉或指挥。(民主型的领导与生产率有相当高的正相关,领导方式越民主,生产率越高,同时群体士气也高,领导者受到大家欢迎。)
§ 放任型领导。领导者除了一些被动的管理工作外,对群体方针的决定、任务的分担、人员的安排、工作的评价等不做任何主动干预。(放任型领导与生产率负相关,放任程度越高,生产率越低,士气也低,领导者得不到大家的尊重)
②按照领导人注重的目标来划分: 注重任务的领导方式和注重关系的领导方式
§ 注重任务的领导者比较独裁。只对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感兴趣,喜欢发号施令,不喜欢征求意见,接受批评。
§ 注重关系的领导者,注重群体成员的团结一致,对下属很体贴、很友好、乐于助人和鼓舞人心,喜欢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善于调解成员间的纠纷。
布雷克和莫顿用管理方阵来说明注重任务型领导方式与注重关系型领导方式之间的关系。
§ 无能型领导,领导者既不关心群体成员,也不顾及工作任务,只是维持现状。 § 乡村俱乐部型领导,领导者高度关心群体成员的需要、友谊、人际关系等,不注重工作效率。
§ 任务型领导,领导者只关心工作成绩,不关心群体成员。 § 连队领导,领导者既关心成员间的关系,又注重工作成绩。
§ 中间路线领导,领导对群体成员的需要及工作任务的完成力求平衡,维持一定的满足程度。
29.引发冲突的因素
1.双方利益的对立是引发冲突的前提条件。
2. 竞争 3. 威胁
4.不公正感:公正指的是个体或群体感知到的一种投入与获得成比例的心理平衡状态。 5.知觉偏差 :
社会群体间的冲突常常是由于知觉偏差引发的,刻板印象、偏见、自我服务倾向等,都可能引起人们对其他群体的误解。
6.双重标准: 这种认知偏差指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具有正向意义——好的、对的;而对方所做的都是负向指向的——邪恶的、坏的等。 30.社会心理学的三大心理学来源是什么?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理论
1、简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内容。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序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0--1岁婴儿期)感觉阶段 2.自主与怀疑(1--3岁)肌肉发展阶段 3.主动与内疚(3--6)性器官阶段 4.勤劳与自主(6--12)潜伏期
5.认同和角色混淆(12--20)从儿童向成人的转折期 6.亲密与孤独(20--40)成年早期的发展阶段 7.生殖与停滞(40--60)
8.自我整合与绝望(老年期)成熟阶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