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根据这个理论,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2、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3、
4、简述凯利三维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利的理论通常被叫做三度理论/三维理论,又称共变理论,这一理论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共变原则,即结果自始至终与其原因共变。
n 在凯利看来,人们在接受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共变信息时,信息有可能来自三个方面,即行为者自身、行为所指对象和行为发生时的环境因素,而行为的归因就是要在这三者之中寻找出能够说明和解释行为的那一个因素。由此,他提出了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归因所遵循的三条原则:
① 别性原则(distinctiveness)
针对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物做出相同的反应。 ②一贯性原则(consistency)
针对情境,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则一贯性低。
③一致性原则(consensus)
针对人,在所有的认知者都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三种行为信息的共变与归因
5、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韦纳认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两个维度。第一,观察者必须决定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第二,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然发生的,即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成败行为的决定因素分类表 归因尺度 稳定的 不稳定的
内在 能力 努力
外在 任务难度 运气/机遇
(2)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不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也有所不同时,一般的归因大都是不稳定因素;
n 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一样时,任务的难度往往是归因所在;
n 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类似,但与别人的成败不同时,能力便成为归因所在。
(3)把个体成功或失败的行为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其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韦纳等人的研究表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若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的和感激的心情。若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若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 (4)韦纳于1979年又提出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即控制,他认为,努力、注意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可控因素;而能力、运气和心境等因素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可控因素。
6、麦克利兰德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结论有哪些?
A.家长对儿童严格的自律训练与儿童的成就动机成正相关。
B.一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促成个体成就动机的气氛具有深刻的影响。 C.一个社会的成就动机高低会对该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D.具有强烈动机的人与企业家最为相似。
6、阿特金森 “期待-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阿特金森(J.Atkinson)的“期待-价值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了两种与成就动机有关的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当一个人面临成就性任务,这两种动机同时影响着个人。个人的行为倾向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待概率以及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 “期望—价值理论”
(1)期望(P):个人对某一行为成功概率的主观估计;
价值(I):是行为对个体的诱因值; 动机强度(M):个体追求成功的一贯倾向
个人的行为倾向T=M×P×I I=1-P Ps+Pf=l Ta=Ts-Taf=Ms × Ps×Is-Maf × Pf×If=(Ms-Maf)Ps(1-Ps)
? 当Ts>Tf,T为正,行为主要受追求成功的倾向的支配, Ps=0.5时最大 ? Ts 1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2.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 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 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 3.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 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 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 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 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4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 共有8种工,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如图(P-O-X关系形式): 5.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 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6不足之处: A、在几种关系中只有正负的体验方向指标,而无强度指标,因而无法说明P在不平衡态时何以会对某一方(如X)而不是另一方(如O)采取改变态度去恢复平衡状态。这里很可能存在着强度原则,即从薄弱处着手解决问题。B、人际关系和态度的形成是 一种很复杂的过程和体系,绝不会只是个孤立的三角模式。两个人对一件事持有不同意见可能发生不快或影响关系,但也可能不觉得不平衡,更不会影响到双方友谊。因为友谊关系和爱慕态度是和双方对许多事,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共同看法有关联,它绝不会因为一件小分歧、小争执而产生动摇。因此,此模式作为一种“细胞”模型是有意义的,而作为一种整体模型则还有待于发展。 8、简述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w1957年,费斯廷格出版了《认知失调理论》一书,指出:“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 w他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关于自我、关于自己的行为以及关于环境方面的信念、看法或知觉等。它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 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和无关的 。 w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时,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认知失调”现象。 9、简述斯腾伯格爱情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所有的爱情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 n 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长说的 “心跳的感觉”,个人外表的和内在的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激情是爱情的发动机,没有激情,爱情就缺少了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n 亲密是指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亲密是爱情的加油站,没有了亲密,爱情就容易枯竭。 n 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责任,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份,承诺是爱情的安全气囊,没有了承诺,爱情就多了几份危险,时刻有崩溃的可能。激情、亲密和承诺共同构成了爱情,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真正的爱情。 n 第一种是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显然,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并不等于爱情。 n 第二种是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第一次的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与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爱情。 n 第三种是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的为了结婚的爱情。此类“爱情”看上去丰满,却缺少必要的内容。 n 第四种是浪漫式爱情,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n 第五种是伴侣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跟空洞式“爱情”差不多,没有激情的爱情还能叫爱情吗?这里指的是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 n 第六种是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n 第七种是完美式爱情,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 n 斯腾伯格很聪明,在这些爱情前面都加了一个“式”字,因为在他看来,前面列举的六种都只是类爱情或非爱情,在本质上并不是爱情,只有第七种才是爱情。斯腾伯格把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的爱情称为完美式爱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