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齐读课题。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描写了祖父的园子中哪些情景? 生:景;事。
师:看来祖父的园子是鲜艳美丽的,园中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其中一段对园子的描写,去细细地品味它的魅力。 二、PPT出示文段。齐读。
师:这段话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大家勾画出来。从作者对它们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自在,快乐……
师:对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四年级就学过,这种方法叫借景抒情。其实在这一段中,除了借景抒情,它的语言表达也非常有特点,我们继续来研读。请大家合作学习。 PPT:学习要求
1.组内反复朗读这段话
2.思考: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师:孩子真会读书,透过这些简单的句子,你们不仅读出了它的特点,还读出了这些文字的韵味。
三、在保留它原有的文字和标点的基础上,老师简单对它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孩子们再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PPT出示文段改变成诗。
自读。孩子们细细体会,你读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 (琅琅上口,简单)
师:让我们像读诗一样来读它。齐读。
师:既然是快乐的,活泼的,让我们在朗读中去体会作者那种自由自在的心情。再读。 师:这样富有趣味、琅琅上口的语言,不就像诗歌一样吗?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句子,请孩子来找一找。请看学习要求。 PPT:
1找出文中其他类似诗歌一样的描写景物的句子,并用斜线进行分节。 2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组内一起反复朗读,交流体会。
特别提示:汇报时,请小组先朗读句子,再谈体会。
师:生汇报每个句子时,师可选择其中两处带领全体同学一起朗读。巡视时引导学生从内容
和语言特点上谈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趣味盎然,自在美好的园子。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这一切,其实,这也正是作者萧红语言表达的特点。 PPT出示资料,师读。
有人说,作者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 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地, 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如诗歌般的文字。 师:就像我们学的这篇文章一样。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笔下的另一篇文章。拿出资料单。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读完文章后,找出诗歌一般的句子,去勾画,去品味品味。 生汇报:划句子,先读。再谈体会。
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两篇文章都来选字于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师:在课后,孩子们可以去找到这本书,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读一读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