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简答题
1、地理大发现的原因? 经济上的动因:首先是寻求商业利益。这是在近代早期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的商业冒险行为。其次对黄金的追求。人人都渴望黄金,哥伦布对黄金着了迷,他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商路的阻断。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帝国军队不仅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它有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十字军的多次东侵,就是为这种精神所鼓舞。
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还流行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于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2、地理大发现的条件
第一,航海技术的改进。在造船技术方面,葡萄牙人走在最前面航海技术的改进。为地理大发现及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使处于海外扩张期间的西欧在海上占了优势,从而有可能控制联结各大洲的海洋。 第三,商业上的进步。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复式簿记。(2)银行业和信贷业的发展。(3)观念上的改变。(4)股份公司的出现。
第四,专制政府的支持。专制政府支持发现新航路,支持海上发展,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及海外贸易,有时不错为此发动战争。而且,专制国家还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西欧专制制度就这样成为向海外扩张的强有力的后盾。
3、早期的殖民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什么捷足先登?A、第一,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两个国家15世纪先后攫取了距非洲西海岸不远的一字儿排开的四个群岛。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有极大的战略价值,有可以泊船的港口,而且也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B、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葡亨利王子绰号是“航海家”,他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经验与知识相结合,船舶的航海性能。曾积极筹划绕过非洲到东方的航路,探险队去勘察非洲西海岸。
C、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他们过去长期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之下,历时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把他们反对伊斯兰教的感情与虔信基督教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宏扬基督教的信念更加强烈而坚定。这种信念是推动他们积极寻求东方新航路的一种精神动力。
D、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宗教热情;政府多年的计划。 4、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后果葡萄牙殖民帝国的特点和原因: 1、葡萄牙商业帝国的形成、特点及原因
由少数岛屿和散布于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组成,在战略上都是重要的据点。
原因:A、海军强大,大炮的威力和技术第一。B、印度内部的弱点,分裂和轻视。C、人力有限,150-200万,不擅长陆战,只能控制沿海据点。 2、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形成
征服过程:1500-1518年的探险时期;1519-1550年,征服了除巴西外的整个南美洲、中美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1565年在佛罗里达建立殖民地。1564-1571年,入侵、征服了菲律
- 1 -
宾群岛。1519-1521年,赫南多-科泰斯政府了印第安人的阿兹特克帝国,弗兰西斯克-皮撒罗在1531-1535年,消灭印加帝国。3、西班牙帝国统治方式及影响
统治方式:A、设置殖民政府,委派总督治理,进行大量移民。B、西班牙的贵族、商人和僧侣移民美洲,建立大地产制。C、杀鸡取卵的掠夺政策。有偿徭役制变质,奴役印第安人,(种族灭绝政策?到16世纪中叶,已经有1200万到1500万印第安人惨遭杀害)1500-1650年掠夺了16000吨白银,180吨黄金。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落后;特殊的阶级结构;大量金银输入的影响:成本上涨,破坏工业。
5、文艺复兴为什么能够出现的历史原因1、中世纪由于城市的发展,人本主义已经出现 2、中世纪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资本主义精神的推动 4、意大利人的唯物主义、怀疑论和个人主义
6、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文化演变、文化空气、文化资源开发)政治分裂、经济繁荣,有利的物质环境。重视文化的社会风气。意大利独特的文化环境。拜占庭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
7、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一、科学是近代与中世纪的重要区别,基础由此 奠定。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重要表现。中世纪局限于哲学神学的范围,很少关心自然界和科学实验。 第二、文艺复兴运动所带来的思想解放,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激 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 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第三、一大批科学家大无畏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
第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东方各国技术进步的启发 。
8、宗教改革的背景1、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原罪说与灵魂救赎:内心信仰。使徒报罗强调个人 内心信仰 圣礼得救:七件圣事,洗礼、忏悔礼、圣餐礼 善功赎罪:遵守十诫,基督劝勉之禁欲、苦行、独身,履行圣礼 圣礼的重要性:圣礼重要,教会权威,无形精神控制
异端的反对:12、13世纪法国阿尔比派、14世纪英国的威克里夫运动、15世纪捷克的胡斯运动
2、教会的腐败和搜刮是直接原因
天主教会的经济实体,地租、十一税、捐税;出卖 赎罪券 、买卖教职、贿赂选举教皇、生活丑闻
3、 世俗政权与教权的矛盾
14、15世纪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级成长——民族国家 形成—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教权衰落——教会民族化 4、文艺复兴的影响
揭露教会腐败以充炮弹;研究圣经、挖掘原义以为根据 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原则:“因信称义”
9、路德与德国农民战争的关系如何? 问题提示:
路德依靠诸侯推进温和的纯宗教改革,农民期望借助暴力实现社会变革。
1、确立依靠诸侯,建立服从诸侯为主要特征的基督教新秩序。邦教的确立先于国教符合德国实际。
2、路德的基督至上、圣经至上思想客观上推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社会改革,起到了农民
- 2 -
战争催化剂的作用。个人榜样,反对教皇和皇帝。
3、精神上的自由不等于世俗上的自由,天堂和人间必须分开。闵采尔与路德的差别。 4、对路德事业的影响。 10、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特点
1、在政教关系上,加尔文坚持政教合一,教权高于政权。
2、在信仰问题上,加尔文坚持信仰的纯正性和排他性,决不宽容。
3、在教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加尔文始终不遗余力地促进海外宣教和建立普世性的新教教会。
4、在宗教改革的客观后果上,预定论和关于天职、善功和拣选的观念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11、宗教改革的意义、性质和评价 1、 宗教改革的意义
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全面冲击和瓦解了中世纪的封建结构。
首先,宗教改革及三大新教派的创立,大大缩小了罗马教廷的势力范围,罗马教皇在西欧的一统天下,从此一去不定返了。这是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最沉重的打击。
其次,宗教改革剥夺了教皇和教会贵族的特权,没收了教会的大批土地和财产。这不仅有助于专制王权的加强,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系。 再次,新教特别是加尔文的教义不仅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符合了他们创造“自由”“平等”关系的需要。可见,宗教改革加速了西欧向资本主义的过度进程,为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
12、西欧专制制度的建立和作用
特点:国王把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作为主要的依靠的力量。
首先,打击和削弱大贵族势力,剥夺教会贵族的特权和财产。亨利七世打击割据势力,成立枢密院和加强“星室法庭”作用,惩治不服从的大贵族。亨利八世以枢密院为最高司法机构和咨询机构,选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王权支柱。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成果。
其次,维护封建秩序,实行高压政策。血型立法,限制圈地,惩治流浪者,回到土地上。生效不大。 再次,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结盟,加强国会作用,成为专制王权的工具。经济上实现重商主义,保护工商业、奖励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他既维护封建贵族利益,又执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重商主义政策。自相矛盾反映了专制王权在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调停和平衡作用。
13、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商品经济虽然较前有所发展,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封建的生产关系仍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农业上大部分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手工业占优势的家庭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及官办工场生产。与它们相比,资本主义的手工业显得十分微弱。
(3)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摧残了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4、启蒙运动背景
1、启蒙运动的兴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2、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使人们认识到可以征服自然,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15、英国革命爆发的背景
1、经济方面:工商业长足发展,传统毛纺业外,新兴工业如采煤、冶铁、造船等,仍然处
- 3 -
于手工工场阶段,总体水平与欧洲大陆国家相当,某些工业甚至略逊一筹;海外贸易较大增长,大型股份公司出现;农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14世纪契约租地农的出现标志萌芽产生,圈地运动促进之,17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农牧场在东南地区已经相当普遍。这发展引发农村社会结构变化。贵族一分为二:旧贵族固守封建传统,收入锐减,每况愈下;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新贵族蒸蒸日上,与工场主、商人等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结为同盟;乡绅富于求实精神和应变能力,迅速成长,影响巨大;农民急剧两极分化。这些变化瓦解了封建社会的根基,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平衡,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政治条件:议会传统。它原本是封建王权的御用工具,从14世纪起,议会取得了参与立法、批准税收和监督国王政策的权力,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权力实体。16世纪末17世纪初,新兴革命力量以议会反动派的形式,利用传统权力展开反对封建王权的斗争。1603年后,斯图亚特王朝力图建立君主专制,双方斗争激烈,革命形势成熟。君主制度的薄弱:岛国没有常备军;官僚机构规模小;王室收入只有领地收入和关税两项,不得不经常求助于议会补助金。
16、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1)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刚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2)主要内容不同: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启蒙运动崇尚“理性”;(3)方式不同:文艺复兴时许多思想家借用宗教的外衣,启蒙运动已提出了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4)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启蒙运动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前提下进行的。) 17、霍布斯与洛克的异同 霍布斯的观点是:(1)社会契约;(2)不反对君主专制;(3)无神论但又主张借助宗教维持社会秩序。代表作:《利维坦》。洛克的观点是:(1)社会契约;(2)主权分立。 相同点,都主张社会契约。
不同点:霍布斯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提倡君主立宪制。 18、为什么法国能够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社会基础:法国是欧洲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矛盾特别尖锐,封建危机空前严重。
2、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成 一个有经济实力和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出现。 3、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他们抛开宗教外衣,进行理性宣传。近代科学和英国革命为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 19、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目标明确: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
思想一致: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 行动坚决:都正式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 在如何改变封建制度上,存在差别,有不同的政治主张。 20、启蒙运动的影响
1.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启蒙思想家们共同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蒙运动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在更宽广、更长远的领域和时间里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21、启蒙运动的作用
首先,它在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发挥了动员作用,对于美国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也影响深远。美国独立后的政治制度、1787年宪法,实际上都是启蒙思想的实践。
- 4 -
其次,启蒙思想家理性,抨击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提出以法制反对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传播科学知识以开启民智。这场运动不仅对法国大革命有着直接影响,还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最后,它在19世纪亚洲的中国和日本也有深刻的影响,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逐渐被介绍到亚洲,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促进了亚洲社会的进步。比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被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维新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严复译为《法意》,介绍到中国,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鼓励中国的维新志士们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22、路易十四强化君权的措施:
背景:任命马萨林为首席大臣,投石党运动兴起。从资产阶级和人民反封建专制开始,发展为贵族叛乱,导致外敌入侵。结局表明,推翻封建专制的条件不具备。 [1]制造君权神授理论,提出“朕即国家”;[2]彻底制服贵族,高压和怀柔手段:凡尔赛宫殿;[3]亲理朝政,直接控制了中央的行政权;[4]实行地方行政改革,总揽地方权利;[5]强化军队,创建海军,进行军队建制和指挥系统的改革,军队成为专制统治的有力支柱;[6]警察手段维持统治,密札制度和巴士底狱;[7]思想统治,1685年废除南特饬令。[8]经济上重用科尔伯,实行重商主义,利弊同时;[9]对外侵略战争,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23、三十年战争的意义以及影响:它实际上是一场德皇意欲加强权力、新旧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张的战争,严重削弱了欧天主教和封建势力,加剧了德国的分裂,严重破坏了德国的经济。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 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实施西进政策和争夺菠萝地海的出海口提供契机。最后签定了条约,对近代欧洲格局的形成和欧洲走向整体化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影响:
[1]和约把德国政治的分裂局面固定下来,法国和瑞典获得了德国大片土地,有权参加德国会议;神圣罗马帝国不过是皇帝和帝国议会联系的国家联盟。[2]宗教方面,维持“教随国定”的原则。[3]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地位得到国际的承认。[4]西班牙完全丧失了欧洲的霸权地位,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新霸主,瑞典称霸于北欧,大体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奠定了近代欧洲的国际局面。[5]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沉重打击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其政治权威从此丧失殆尽。[6]开创了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成为法国大革命前一切国际条约和协定的最初文件。从此,欧洲局部地区的问题往往成为全欧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欧洲走向整体化的序幕拉开。
24、为什么会出现“农奴制第二版”?
1、德意志经济的衰落:传统商道转移,汉萨同盟为英国和荷兰商人取代;2、战争和分裂进一步促成了经济落后;4、世界市场的粮食需求;5、地主贵族的权势大;6、市民阶级力量薄弱
25、农奴制第二版的表现和特点
1、生产资料的减少或者丧失:失去份地和其他生产资料2、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或者剥夺:强迫服劳役,学习手艺、结婚受到控制;被出卖、典当、出借、赌输3、特点:地区差异;部分剥夺土地,不驱逐;自由农民剥削沉重,服劳役地租。 26如何认识“农奴制第二版”现象? 教材观点(P163):抑制了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力来源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受影响。 1、农奴制再版也就是在欧洲其他国家经济逐渐从重商主义经由工场手工业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在德国和沙俄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出现不是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刺激。也就是当时世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
- 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