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阅 读
专题二 课标文言文21篇阅读
第13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22课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22课
参考译文(严格依据课下注释及教教材原文 参) 教参段层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第一层:开头运用 山不在高,有仙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类比立论,以“斯则名。水不在深,有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陋室,惟吾德龙则灵。斯是陋室,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馨”概括全文主惟吾德馨。∥苔痕上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旨。 阶绿,草色入帘青。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第二层:写陋室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不会有没有什境之清幽宁静、室白丁。可以调素琴,么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内生活情趣之高阅金经。无丝竹之乱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雅,表达室主人超耳,无案牍之劳形。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事文书使身尘绝俗的胸襟。 ∥南阳诸葛庐,西蜀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第三层:连举三位子云亭。孔子云:何蜀有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古人来证明“陋陋之有? 简陋的呢? 室”不陋。
[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又称《刘梦得文集》)。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全文中心]这是作者贬至和州时所作的一篇骈文。作者通过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写作特色]①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②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音乐美。③巧妙地运用对比、白描、隐喻、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现实意义]文中彰显了这样一种思想:尽管陋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力量。启示我们在生活、工作与学习中,应做到不慕虚荣、不附名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