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农民增收的经验借鉴与探讨——基于安徽省
1978~2011年的数据
吕秋颍
【摘 要】摘要: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传统农区农民增收问题更是核心中的难点.安徽省作为最早推行全国农村改革的地区,素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对以其为代表的传统农区农民收入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试着总结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典型经验,以期望对我国当前传统农区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3
【关键词】传统农区;农户增收;经验借鉴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使广大农民能够切实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目的所在.全国各地在扩大农户收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安徽省作为全国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发轫地,历来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本文基于安徽省1978~2011年的数据,分析传统农区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
1 安徽省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以安徽省为代表的传统农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安徽省3100户农民的调查数据,1978~2011年,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3元提高到4504.3元,农户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定义1990年为基期100,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达到935.43.
1.1 安徽农民收入的发展阶段
按照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变化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这是安徽省农民纯收入高速增长的阶段.这一时期,安徽省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提升了农民收入.这一时期所有年份,安徽农民收入增长率全部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9.4元,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在缩小,由1978年的1.72:1缩小为1.6:1.可以看出,有两年安徽省的人均纯收入超出全国水平.
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4年,这是安徽农民缓慢增长时期.前期改革带来的影响已经减弱,农民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