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命题人:刘巧绒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庄子看来,主宰人心、主宰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自然的力量是无穷与玄妙的。只有认识并保全自然,才能豁达心胸,随顺自然,才能不拘泥于私我、不执着于物论。否则便会迷妄,妄生是非和沉溺于追逐外物,便是很可哀伤的人生了。
庄子分析百家争鸣的根源,即“物论”产生原因:源于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别是非。庄子认为是非判断难有定准,因为一切“物论”首先产生于“彼”、“此”对立,而“彼”“此”是相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相互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和标准。
根据庄子的理论,“有”与“无”、“有用”与“无用”、“入世”与“出世”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对立的,只在于自身的取舍。而在这取舍之间,最重要的便是随顺自然,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生活中,也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这样才能继续“轻装上阵”,若只是一味地向前冲,只会让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也许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倒下。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便是这个道理。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
1 / 26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有用、无用是相对的,“因物为用”。有用、无用是会转化的,有用即无用,无用乃大用。
因此,在我看来,既然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何不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去那些使我们疲惫、痛苦不堪的枷锁呢!在《达生》篇中,梓庆之所以能够雕刻出令人惊叹的、鬼斧神工的作品,正因为他专心构思制作的精巧而摒除外界影响,并且能够遵循林中树木自身的规律与天性。只有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在生活中,在许多的领域中,还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在看到其外表成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内心的舍弃。同时也应该不断勉励自己,顺从自己的内心,不要为名利等物所累。被“外物”所驱使,也就不能避免俗事俗物的“牵累”。
庄子看似出世,实为入世。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庄子认为应该是积极而自然的,驾驭万物而不是被万物所驱使,凡事都随着时运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取,时而退却,以顺应自然为法则,从而“浮游乎万物之祖”,随心所欲地畅游于无为的道德境界。
(摘编自《庄子与生活哲学》) 2 / 26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是非判断没有定准,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断是非,是百家争鸣的根源。
B.在生活中,要学会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懂得取舍,才会理解彼此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
C.有用、无用是相对的,但不是绝对对立的。有用可转化为无用,无用则能转化为大用。
D.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勉励自己,顺随自己的内心,应该抛弃所获得的名利、荣誉、地位等。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认识并保全自然,才能豁达心胸,随顺自然。据此,拘泥于私我、执着于物论是因为没有认识并保全自然。
B.文章认为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人应该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去那些使我们疲惫和痛苦不堪的枷锁。
C.文章以“彼”与“此”的相对性作为议论的中心,并结合生活实际,由繁化简地阐述了在生活中的哲学。
D.文章先从“万物的本源是自然”切入,接着分析人应该学会积极应对自然,最后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有所收获。
B.人应该顺从内心,不要被名利所累。如果被“外物”所驱使,
3 / 26
就会被俗物所“牵累”。
C.庄子认为,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应该是积极自然的心态。驾驭万物而不被万物所累。
D.人应该舍弃所有的对立和争论,力求无知无觉,无见无识,是非两忘而归于自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影青瓷 韦延才
纪项是铜城有名的收藏家,闲了没事就爱往乡下转悠转悠,几年下来,还真淘了不少宝贝。
这天,纪项来到凤庄,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里有一只宋代的影青瓷。那是一只小瓷碗,保管得很好,虽然不是什么大宝贝,但在铜城,这种东西已经很少见了。纪项就询问主人丁大爷,这个碗卖不卖?
丁大爷摇了摇头,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纪项还是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3000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坚持不卖。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如果有缘,用不了多少钱就能得到;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你也与它擦肩而过。 纪项回来后,常常想起凤庄看到的那件影青瓷。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小宝贝,纪项是不屑一顾的,他家里的藏品都有半屋子了。纪项之所以想得到这件影青瓷,是因为它另有一番深意。众所周知,铜城是个千年的瓷乡,据铜城志记载,铜城的岭垌村,
4 / 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