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4 13:09: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判断题

1.社会化与个性化相辅相成,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 √ ) 2.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为研究对象,对个案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诊断、评定、矫正的循环过程的一种方法。 ( × ) 3.自我意识是通过认识外界(包括别人)而产生的。 ( √ ) 4.亲子关系不影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 × ) 5.外貌特征不是影响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重要因素之一。 ( × ) 6.根据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行为训练法强调观察、模仿、强化。 ( √ ) 7.惩罚主要是为了减少或遏制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等同于负强化。 ( × ) 8.人们常说的“见义勇为”,是指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 ( √ ) 9.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路易斯·拉思斯(Lais E. Raths)在与他人合著的《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提出的。 ( √ ) 10.移情又叫感情移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

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 ) 11.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言语和行动的控制和制约。 ( √ ) 12.事件取样观察是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对随意选取的行为或事件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 ( × ) 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是指导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行为准则。 ( √ ) 14.心理性问题行为是由于生理和心理问题造成的问题行为。 ( × ) 15.正强化和负强化是一对既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的干预方法。 ( √ ) 16.消退是指当行为者出现不良行为后,没有想以前一样随即出现他期待的强化物,则他发生相应不良行为的次数会增加。 ( × ) 17.社会交往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和个性特征的综合外在表现。 ( √ ) 18.社会规范认知的形成,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 √ )

二、填空题

1、调查研究法包括访谈法、问卷法。

2、亲子依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

3、依恋的成因包括母亲的抚养质量和婴儿自身的气质特征。

4、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5、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主要涉及认知、个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的差异。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为针对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 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涉及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习惯三个方面。

8、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技巧。 9、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言语和行动的控制和制约。

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与多元文化。

三、名词解释题

1、儿童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看法和只是,以及对自我的总体评价。 3、情景讨论法

情景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提供货创设的一种或多种社会情境中,启发和组织儿童对情境中所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与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砍伐,并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换观点和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 4、负强化

负强化是指被强化人改正问题行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行为后,取消使他感到厌恶的刺激。 5、家长教养观念

家长教养观念是指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发展和教育等方面所持有的观念和看法。 6、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

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四、简答题

1、简述同伴关系的功能。

一、有助于儿童社交技巧的获得。二、有助于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三、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体现学前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二、鼓励学前儿童与环境、材料产生积极互动。三、将游戏和体验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生成的途径。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一、有助于探索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个性差异。二、有助于改善幼儿园和家庭的社会教育水平。三、为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提供保证。四、为选择最佳的社会教育方案和模式提供依据。

4、简述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

一、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行为。二、心理发育障碍性问题行为。三、心理性问题行为。四、品德性问题行为。

五、阐述题

1、阐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首先是大脑的协同功能。其次是情绪唤起水平。最后是性激素水平。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首先,父母在遗传方面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其次,父母对儿童消极的教养态度和抚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后,父母对儿童平日的言行、人际交往和朋友选择等方面缺少管理和监控,导致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 2、教师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等都会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3、学前儿童个体和攻击性行为。首先,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有关。其次,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人格特点有关。再次,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社交技能水平有关。最后,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个体固有经验有关。

4、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或增加学前儿童的攻击性。

2、阐述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一、家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1、母亲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母亲总是积极鼓励和强化孩子以适合自己性别的方式行动。

2、父亲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父亲特有的角色师范和行为强化模式,能够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

二、幼儿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1、教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首先,幼儿园的女性化心理氛围影响儿童性别化。其次,幼儿园女性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儿童的性别化。

2、同伴群体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同伴群体常常能加强儿童对性别角色标准的遵守与正确评价。 三、大众传播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1、对男女人生价值取向的社会引导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2、对男女性格的描述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六、案例分析题

1、案例: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

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小雨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请分析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 参考答案:

搜索更多关于: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 的文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7b6b353gk7b3ee98nb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