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2016新版人教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
2、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3、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4、学习生字: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凡属(fán)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时人生最大的快乐。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梁启超是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共同铸成了这种庄重的语言风格。本文的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当然要多一份深思熟虑。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读起来使人感到句句教诲。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明确: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1)、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2)、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3)、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明确: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明确: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五、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精品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