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说课稿
2011041203徐晨成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
本文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音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多种形式美读为主,以美读启悟,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美的情境。教师语言诗意化,力求教学语言精练,教学手段多样化,追求教学的诗情画意美。感受情景交融的韵味。
2.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3.注重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
1
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心灵对话的和谐气氛,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三、说学法
1.正确运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有深度的评价。
3.结合具体语段,联系自身生活学习课文;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
4.学习分析人物言行,把握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
关键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针对学生可能容易只注重情节这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进行精讲细讲。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但随着我们一天天的长大,童年生活会离我们逐渐远去,在这里老师很想知道你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童年时你最喜欢做什么?喜欢去哪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童年生活画面。
(设计意图说明:由提问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童年生活,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下列词语,辨别字音、字形、字义。
归省 行辈 不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歌吹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葛 旺相 模样 欺侮
(设计意图说明: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辨音、辨义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的作者是谁?选自他哪部集子?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
答案:小说,鲁迅,《呐喊》,(最后一问学生任答)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
3.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件?围绕这一中心事件,作者写了哪些相关的事情?
2
看社戏,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学生自主答题)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组织语言的能力。)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并大声朗读,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说明:以美读启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感情,体会情景的交融,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位、体验,培养语感。 )
(2)女生读课文1—3段,思考:
平桥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住户不到三十家,但课文却说是“我”的乐土,为什么?这与看戏有关系吗?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朋友多,自由,可以尽情玩耍。为后文看戏做铺垫,因为看戏是作为“乐土”中我“所第一盼望”出现的。
(设计意图说明:这几个问题均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3)男生读课文4—6段,思考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但也有不乐的时候,作者抓住什么事,用了哪些词句来写自己不乐的心情 ?
事:因为没有船而不能和家人一起去看戏,又不能和他人同去。词句:真可惜;只有我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等等
(设计意图说明: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4)课文描写的人物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比如双喜的聪明机灵能干等
(设计意图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四)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品味赏析
(1)课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仔细研读11—13段“夏夜行船”和22—23段“月夜归航”的片断,讨论分析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调动什么感官展开描写的 ?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说出自
3
己感受最深、最喜欢的段落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2)找一个学生朗读写景段落,思考讨论:这些景物描写前后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说明: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给予表扬。)
(3)思考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件,这与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偷”性质一样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小说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似乎与前面的叙述相矛盾,应当怎样理解?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要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个人的感受,教师只要适时应用点拨引导法在朗读方法或回答问题时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该部分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
(五)质疑问难
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小结
你能用一两句话,表述自己通过本文的学习得到的收获或感受吗? (设计意图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七)拓展延伸 迁移练习
学习描写景物片断〈秋天来了〉,要求能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这一季节特点,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克服以课本为中心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沟通。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
4
五、说板书设计
平桥村我的“乐土” 看戏前 看戏前的波折 夏夜行船 社 看戏中 船头看戏 戏 看戏后 午夜归航 偷豆吃豆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