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好再谈谈),我们还是继续深入探讨上面说的把我借出去的钱给证券化的命题,因为我借钱出去,要把这个债权转让出去,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纯粹的一对一的债权要转让出去其实难度是很大的,金额小、期限短还好说,一旦金额很大,期限较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挺难匹配的。
聪明的华尔街投行就想了个办法,把一笔金额较大的债权分拆成很多份,然后卖给很多人,这样的话就容易卖出去了,这个在中国姑且叫金额错配。在中国其实还干了另外一件事情,姑且叫期限错配。(为什么叫姑且呢,因为这两个词的用语环境发生理解变异)但是期限错配这个概念理论上在证券化的过程中是没有的。所谓期限错配,自然就是本来一年期的,我把它做成了一个月期,或者三个月期等等,这样就更好卖了,但是为什么国外没有呢。 因为证券化的过程就是你自己承担风险的过程,你买了一份债券,债券的利息本质是两个属性决定的,一个是安全性,另外一个就是期限,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你对期限和风险匹配产生了自己的定价过程。简单理解,一个月的一笔债权你觉得8%就够了,如果是三个月你可能就要10%了。这个都是你自己考虑了安全性和期限之后,自己得出的定价,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自己考虑是否出让给别人,如果转让不出去,那就你自己持有到期。但是很着急用钱,那你就降低收益呗,再不行就亏损转让呗,一般成熟市场都会有合理市场定价,哪怕再烂的债券,理论上都可以出售,垃圾债里出过很多牛逼人物,这个话题有空也可以谈谈。
所以你就会发现,证券化市场里,其实本质是不需要期限错配的,因为他的期限流转是他自己在市场流转过程的,不需要错配去解决。那为什么中国会有呢?因为中国的市场我前面说了,风险最终还是靠发行方承担的,那么也要发行方来承担期限错配后的赎回责任,平台方必须要去回收他自己发放出去的债。而一旦无法回收,也就意味着违约了,平台方就要承担责任,如果平台方不需要承担回购的责任和义务,那么还好,但是显然在中国这个是卖不出去的,所以,在中国很多披了证券化的外衣的所谓金融创新,本质都是债。 这里的问题还可以深化下去,就是你会发现很多人其实并非因为真缺钱就开始把手头的资产给证券化了,他们发现只要市场有差价就可以把产品流转了。什么意思呢,我是10块钱10%的利息借出去的,如果有人觉得这个资产不错,借款人肯定能还款,那么市场一旦有人愿意8%来买,那么他就可以把这个债权卖出去,然后就可以无风险的赚取2%的利息,如果买入卖出的时间很短,假设一个星期就能操作一次,那么每次就是2%的收益,一个月就是高达8%的收益。年化就是96%的收益,暴利啊。
当然这个是我假设的。实际不会那么高。但是理论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人专门去找到这样的资产,然后转手卖给别人,这样的人一般就是投行,也就是金融领域的二道贩子。所以很多人觉得投行很牛逼,不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很牛逼很大程度上他也就是个拉皮条的,只是更高级点,拉的皮条离开钱更近点而已。
现在大家明白了,所谓证券化就是这么个东西,把可能有潜在收益的资产(任何资产,不限于债权),只要未来具备现金流的东西,都做成证券,变成现金。在华尔街的金融领域里的人,每天脑子里想的东西就是把未来拥有现金流的东西都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证券化,信用卡应收账款, 汽车贷款, 学生贷款, 商业贷款, 汽车飞机厂房商铺租金收入, 甚至是专利或图书版权的未来收入等等。美其名曰,金融创新。对的,华尔街过去几十年所谓的创新,就是倒腾资产,然后把他卖给有钱没地方去的傻逼,他在中间赚取差价。谁会是这样的傻逼呢?其实都是很牛逼的一点都不傻的机构,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私募对冲基金等等,在中国是谁呢?中国一般就是老百姓了。其实美国这些机构的背后也都是个人,这点上其实中美都是类似的。
这里我们再解释下流转的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如何确保最终资产不出问题,因为这个是转让的前提,如果最终资产出现问题了,那么所有的流转都是扯淡的事情。事实上这个问题是谁也没办法解答的,因为我曾经说过,所谓风控本质上都是伪命题,神仙也无法有效判断一个资产到底属于风险资产还是无风险资产(可以看我另外一篇文章,金融机构谈风控那是扯淡),金融风险本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大程度上都是被掩盖在地底下,跟火山一样,你无法察觉,等你察觉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系统性风险是大于个体性风险的,所以单独进行风险认定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我们的金融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社会规则的一种方式,追求的是一种大家的认同,都觉得没有问题,那就是没问题,有问题也没问题。都认为有问题,那么没问题也是有问题。所以,在美国简单的风险认定工作,一般就是交给评级公司,评为AAA,那么大家就认为没有问题。如果评为BBB,那么没问题也是有问题了。穆迪等这样的评级机构与其说是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倒不如说是制定了游戏规则,然后形成了市场共识更准确。下面我会再仔细阐述几个案例来解答这个问题。 当然不用评级,你也可以自己凭感觉去决定有风险还是没有风险,这里还有个点是理论上的证券化过程是一个风险让渡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击鼓传花,你只要觉得你不是最后一棒,那么也可以。
这里解答第二个问题,就是收益是否合理,你确定了基础资产没有风险,但是如果收益明显偏离市场价格,那么也意味着你很难转让出去,这里在美国其实是比较好的解答了这个方面的问题,但是显然在中国其实难度还是很大的。 第一个层面是美国是典型的直接融资市场,美国大概用了近百年的时间培育出了一个证券化的直接融资市场,很多企业借钱并不是从银行借贷,而是先找评级公司,然后在市场上直接发债,投资人自己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合适的债权进行投资,这里必须具备首要的要素就是市场投资主体的自担风险。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目前是没有任何证券化的市场的可能,除了股市,其实股市也不能说是严格的完全市场化的证券化市场,核心都在于中国的市场参与者不存在违约的可接受性。
很多人说为什么自担风险,是所有的核心呢。因为一个如果不违约,那么就意味着,市场是永远不可能出现合理定价的,我在三年前的文章里都提到过,中国哪里有什么资产管理机构,本质都是信贷机构,就是给你钱,你必须给我保本保收益,而一个市场都是保本保收益的话,也就意味着合理的定价的意义就丧失了,参与主体往往就不需要能力了,所以出现的情况就是中国的市场参与主体都是个体,而美国的参与主体都是机构。 美国的市场是需要极强的定价能力的,因为一不小心就血本无归。个体第一欠缺专业度,第二也往往不经济,导致最后的个体就习惯把钱交给机构打理。而且美国人的习惯更在于有钱第一件事情是消费,其次是理财。中国人的习惯是有钱先存钱,其次是理财,最后才是消费,到最后,就是应了赵本山那句话,人还在,钱没了。有时候看着那么多大妈大伯省吃俭用,一辈子辛苦,好不容易就那么点钱,然后被骗走了,想想也是挺悲催的。这个问题,我过去谈的太多,今天不多讲了。
在一个较为完全的市场化的市场里,我们会发现金融的定价能力还是非常有效的,具备定价能力的主体一定比不具备定价能力的主体更容易受到资金的青睐,从而能拥有更大的管理规模。市场有标准答案的时候,总是答对的人,当然会被人更喜欢,不像中国,没有标准答案,因为结果都一样,傻逼和不是傻逼的答案都是对的,那还有啥意义。于是机构之间对于任何一个资产都有了各自的合理估值,从而实现流转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确切说,金融风险很大程度上是跟预期相关的,预期你会好,你一般都会好,预期你会差,结果你也会很差,尤其被主流机构给看重或者被抛弃的时候。
那么我们把问题继续看下去,所有证券化的前提其实都是要有基础资产的存在,因为这个是一切证券化的起点,那么从基础资产角度考虑问题的话,什么东西,会是基础资产呢?前面提到过一个核心点,就是凡是未来会有现金流的东西,都可能成为基础资产,也就是说,一样东西,未来会有收益,那么就可以先把未来的收益给折成现金给他钱,只要有这个行为,那么就可以把这个行为给证券化了。但是这个逻辑随着市场的钱越来越多以后,其实还在演变,加了几个字,就是凡是看上去未来会有现金流(收益)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基础资产。
第三,正式谈谈次贷危机怎么来的问题
下面我们可以谈谈美国的次贷危机怎么来的问题,上述的解释有点拗口,复杂啰嗦也相对肤浅,但是用来给金融小白看看,应该是足够的,你们又不是真想成为金融专家,拿去忽悠人可以了。
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银行业其实已经开始在做一些初级证券化的事情,也就是相互之间买卖各自银行的贷款余额,当时的买卖的主要还是房地产按揭贷款,这已经算是市场最优质的基础资产了,为什么要买卖这些资产,肯定是各有各的原因,一些银行贷款余额太大,资金占用太多,一些银行则是存款太多,贷款太少,就去别的银行买一些,这跟我前面举例是一样的概念,按揭贷款虽然是优质资产,但是期限太长,导致的结果就是一笔贷款放出去以后,就只能等着回收了,即使看到了很多更好的项目,但是没钱去做,就很可惜,于是个别银行考虑卖出去一些贷款,回收一些现金,这就是所有证券化的基础。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卖买这些贷款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银行的按揭贷款非常的多,每笔都很零散,一笔一笔卖,效率太低,所以银行就想到了干脆把所有大小不一,条件不一致,期限不同,甚至信誉差别也有区别的贷款,全部打包,然后做成标准化,拆分成等份的份额对外出售。这个概念大家应该还好理解吧。好处就是标准化了,标准化了以后不需要找一个人来买,可以卖给不同的机构,效率大面积的提升。1970年,美国有个叫GINNIE MAE的机构,开始发行了世界第一个按揭抵押债券MB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这个贷款业务的实质就是把手头上的资产卖给下家,所有的风险和收益都卖给了下家,下家应该有机构,也有个人,反正就是卖给有钱人。
人家为什么要买,前面说了,无非是感觉安全,期限还行,利息不错,份额化以后,资金额度也过得去。没多久,联邦国民住房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房利美)也开始发行标准化的MBS债券,对!没错,就是那家次贷危机里,政府出手援助的那家公司。
MBS的意思大家应该明白了,说白了就是把按揭的零散债权,打包成标准化的债券,然后卖掉的行为。好处就是银行可以把庞大的长期资产,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拿掉,还能赚到一定的利差,为什么会有利差,这个批零之间有价差不是很正常的么,我一笔头的拿过来,然后分拆卖掉,自然会有价差,除非卖不掉,卖不掉就继续留着呗,也不损失。所以在七十年代来看,大量商业银行都是如此,找到一个按揭的人,给他钱,然后打包卖掉,然后再找一个,再卖掉。这种做法在当时被称之为金融创新,它让金融机构有了更多的资金,可以大面积的提高贷款发放效率,让更多的人可以进行按揭买房,所以看上去是大家都得到了好处。
其实从结果来看,我说过所谓的金融创新更多就是一种变相扩大额度投放贷款的行为,但是,我个人感觉,这种创新需要有个度,一旦跨越这个度,那么这种创新带来的结果其实
是微观上有效,宏观上有害的行为,从金融创新主体角度来看,他们当然言之凿凿,他们认为这种做法,解决了抵押贷款的流动性问题,让银行更具备效率,同时,让投资人也可以很低门槛买卖到各种所谓高收益低风险的信贷资产,而从房地产角度来看,买房的人贷款更容易了,因为资金更充沛了,而卖房的人则更容易出手卖房子了,市场活跃度极大的增加了。这个就是微观上非常有效。
但是为什么我们说宏观上有害呢?事实上,宏观上有害的结论从结果也被证明了,这种不加节制的变相扩大贷款流动性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的危害,第一个方面是基础资产的容忍度不断的加大。第二个方面就是市场的通货膨胀不断加深,因为货币流转速度明显加快。 这个问题我们继续谈下去。先谈通货膨胀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理解,一个市场的通货膨胀,其实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情况,所以适度的通货膨胀是好事情,但是大面积的通货膨胀就问题很多,历史上这种案例不用举了,太多了。通货膨胀的危害性,表现为利益的再分配的行为,但是最终的危害在于富人变相剥夺了穷人的资产,你去想当社会的整个分母在扩大的时候,富人所对应的资产升值一定大于穷人所获得资产,造成的结果就是富人越来越有钱,而穷人看上去没什么损失,也跟着赚了钱,但是在社会财富结构里其实是变相降低了,也就是被剥夺了购买力的行为。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下我写的《也谈钱荒》的文章,里面也比较通俗的阐述了一个基本逻辑,货币是怎么来的,货币理论上就只有一个方式来,就是财政部印钱(具体到某个国家来说,其实还有个方式是出口换汇,然后强制结汇在市场投放基础货币,但是从全球来看,换回来的汇也是国外财政部印发的钱),在市场上投放,在布雷森顿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基本上进入了脱缰野马的格局,不断的印刷钱,然后投放市场,于是市场的钱越来越多。
这里面还有个加速器的存在,就是银行体系,银行因为有个乘数效应所产生的派生存款,不断地加大了基础货币的倍数,进一步加速了市场的货币越来越多。
怎么理解这个派生存款,其实很简单,你就设想下,银行拿到了100万的存款,拿出其中90万去发放贷款,发放了贷款之后,这个90万其实就是货币了,市场上就多了90万的现金,然后如果这个90万,存入银行里面之后,银行还可以用这个90万中的80万去发放贷款,然后又创造出了80万的货币,这里面其实核心是取决于银行发放贷款的速度,速度越快,那么就意味着创造的货币就越多。 所以市场里的货币核心就是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础货币,一部分是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前者越多,后者自然就越多,那么货币越多,也就意味着市场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越大,这里只是可能性,也并非绝对的。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的一点是什么呢,是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一定是大于实体创造价值的能力的,那么就意味着当金融资本超过实体所创造价值的时候,市场就自然会陷入钱玩钱的领域。我在《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里把这种行为称之为国家庞氏骗局。因为它是国家主导的行为。尤其在信贷模式占主导的国家里更是如此,我银行发放贷款必然是要求有利息收入的,利息收入哪里来?理论上一个国家的GDP增长必然是一个国家的利息收入的上限,超越部分,那就是必然是个零和游戏了,需要有人亏损才能弥补某些人赚钱,而没有违约的意思是必须所有人都赚钱,那怎么办?那就只好继续骗,骗到所有人一起死为止。 当然关键的是这种模式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赚钱了,很有钱,然后就会陷入集体狂欢的境地,拼命的买买买,然后推高了整体的市场泡沫,其实最终都是穷光蛋,只是看上去很有钱而已,因为钱还不知道能否回得来。 这种情况下,最大损害者自然就是社会底层,好处没享受到,但是坏的结果都轮到他们,自然是不公平的,那些最后死了的有钱人,至少美女也泡了,五星级酒店也住了,私人飞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