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群众。温家宝在视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时强调,电视宣传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倾听群众呼声,体现群众利益。由此,“三贴近”原则成为新闻改革发展的指导原则。
在“三贴近”原则的基础上,《新闻夜航》更进一步要求“三融入”,即“融入实际、融入群众、融入生活”,更深入地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情怀和命运,反映民声、民意、民情,聚焦舆论热点、难点,关注弱势群体,真正体现亲民、爱民、服务于民的宗旨。
(四)“六不”原则
“六不”原则:不偏激、不冲动、不破坏、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 新闻工作,每天生活在权衡与取舍之间,每天要进行价值判断。所以,一个媒体从业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至关重要,因为每一条新闻的取舍,每一条新闻价值的权衡通常会影响观众对周边世界的判断。
《新闻夜航》以和谐的心态、理性的观察、建设性的出发点,不偏激、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走势,以建设性的视角来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实践证明,这种理念符合党和人民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正因为如此,《新闻夜航》在同类报道中才显得更有分量。
(五)二十五条军规
“做聪明的记者、勇敢的记者、亲民的记者、善良的记者;发出动听的声音、权威的声音、独特的声音和多元的声音。”这是《新闻夜航》对全体成员的要求。为了实践“关注民生倡导和谐”理念,栏目组在专业要求方面非常高,甚至达到苛刻的程度。执行制片人张晓梅写过一篇短文,题为《新闻夜航的“二十五条军规”》,里面具体规定了采访、写作、编辑等各个环节的要求,非常详细,比如:“写作时应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稿件要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这样稿件会更生动。”“看完采访素材后,应先起标题后写文字,增强稿件逻辑性。”“采访时录像机应与笔记本一起使用,录像机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笔记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被访者的表情。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对方尊敬的唯一途径。”这篇文章新闻夜航的记者人手一份,每个新来的同事也都是先通过这篇文章开始熟悉夜航的工作。[ ] [ ] 李寅
奎.新闻夜航——品牌是怎样铸就的.[J]《新闻战线》,2009,8
第二节 民生新闻概述 一、民生新闻的概念介定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生新闻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虽然人们将某些栏目划定为民生新闻,但对于民生新闻的准确定义尚无明确界定。
对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所谓的民生新闻其实就是社会新闻另一种称谓。“民生新闻一般指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连的社会新闻。”[2] “在过去对社会新闻的定义就包括这些奇闻趣事,交通案例,民事纠纷等,而现在这样的新闻己经成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体,这也是相对正经新闻而言的,而如今当社会新闻成为了主体,旧的概念涵盖不了,所以改叫民生新闻。这是个简称,全称是有关人民生计的新闻、市民生活的新闻。”[3]另一种观点认为民生新闻即地方新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城市民生新闻是题材分类意义上的一个新的电视节目类型,属电视新闻大类。这类新闻是以频道所在城市的民生内容为材料,以这个城市的区域为主要取材范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新闻报道类型,严格来说,民生新闻并不是一个关乎新闻体裁样式的专业性概念,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5]
第一种观点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各级政府领导,如今都已把“民生”做为执政为民的头等大事,“民生”、“和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民生新闻”一词便应运而生。虽然民生新闻具备了社会新闻的某些特征,但又有所区别。中国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自觉等同于报道领导活动、会议精神、政策法规的政治性新闻,这种新闻形态由领导阶层的意识形态主导。虽然中央台及各省市地方台的《新闻联播》已经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弱化了对各级领导的硬性表现,但仍无法让普通民众消除“仰视”的心态。因此以反映百姓生活为主的民生新闻就需要完全摒弃这种权力意识形态的引导,让电视机前的普通百姓用一种平视的心态观看平凡的百姓生活。虽然民生新闻中也会涉及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但却摒弃了“决策者的俯视”,而是以平民化的视角予以反映。
第二种观点反映了民生新闻的地域性特色,这也是各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节目能够与央视一争高下的资本。这从地方台敢于将《新闻夜航》、《南京零距离》等新闻节目安排在19:00的黄金阶段播出可见一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社会广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普通民众逐渐撤离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目光,转而热衷于“看身边事,听平常话”。但这种观点也桎梏了民生新闻的外延发展,虽然民生新闻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但其又
[4]
- 10 -
第三章
不应“画地为牢”式的固步自封。例如,央视的《东方时空》、《交换空间》、《健康大讲堂》等栏目虽无地域性却是纯粹的民生类节目。
第三种观点体现了民生新闻的本质属性——“以民为本”。这是民生新闻节目成功的关键,也是其存在的根基。民生新闻在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中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实际困难,更多的是软新闻,尽量减少严肃新闻;对奇闻趣事、家长里短、社会热点、影视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对新闻加以更多的文学修饰。因而,它并不严格按照新闻的结构来表达,以说新闻的方式让语言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或更加口语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进行渲染;加入人情味因素,增强与百姓的贴近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化效果或其煽情性与刺激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与其说民生新闻是一个新闻体裁样式的专业性概念,不如说它体现了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1993年,《东方时空》横空出世,是中国最早的电视新闻杂志,是对传统电视语态进行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1995年,《点点工作室》(北京台)开播,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又改为《第七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
1995年,《都市写真》(武汉台),栏目宗旨:“说真话,拍真相”,以评述社会热点问题重点,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为特色,被观众誉为“武汉的《焦点访谈》”;
1999年5月28日,福建电视台的《现场》开播; 1999年6月28日,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开播;
1999年,《新闻快车》(太原台)开播,栏目口号是“关注生活,服务大众”,设有24小时热线服务电话;栏目分为三大版块:城市书报+深度报道+休闲、娱乐、服务新闻;
2000年12月1日,《生活在线》(山东青岛台)开播,节目时长60分钟,24小时热线电话,
2001年,《直播生活》(沈阳台)开播,带有明显的民生新闻特质; 2001年,《守望都市》(吉林台)开播,最初是10分钟,后扩版为90分钟,在长春地区收视率最高;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播,栏目打出了“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的口号,强调其“民生新闻”的理念。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年12月2日,《第一现场》(深圳台)开播,凭其独特的新闻视角与贴近的报道方式,成为深圳最权威、最全面、最及时的新闻节目;
2003年7月安徽电视台推出《第一时间》,提出了 “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栏目选材标准。
2003年3月,《直播南京》(江苏台)开播,第一档时长90分钟的直播新闻节目;
2003年《都市零距离》(哈尔滨台)开播,是哈尔滨电视史上第一档直播的民生新闻栏目,是当地收视率最高的一档新闻栏目;
2004年,《新闻日日睇》(广东台)开播,以新闻时事评论为重点,以言辞犀利、作风强硬著称,节目制作理念是“大视野、大手笔、大策划”;
2005年,《今日关注》(广东珠江台)定位为民生新闻,打造观众喜爱的“电视晚报”式的新闻类直播节目;
2010年8月,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全新改版,7小时不间断自办栏目群,165分钟直播节目,打造最长的晚间直播平台。
三、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加强,关注民情、体验民生、畅达民意,渐次上升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在保障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的总体框架下,受众意识的体现成为新闻改革的风向标,受众的喜好成为决定栏目兴衰的杠杆。关注民生是媒体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新闻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是中国新闻改革的突破口。
中国电视新闻的价值取向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央视《新闻联播》)和各省、市、县地方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主要新闻样式,以时政新闻(包括大量会议报道和典型宣传)为价值取向,报道形式以现场画面加播音员解说为主,时效性和贴近性较差。
第二阶段:1993年至21世纪初,《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新型新闻类栏目相继开办,电视新闻的重心向深度报道和舆论监督转移,节目开始多样化,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性都得到加强,观众的收视取向由“解惑”向“解气”转变;《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确立了以普通民众为新闻主角的基调,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第三阶段: 21世纪初开始,民生话题由过去的边缘性题材进入主流视域,《新
- 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