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幼儿园课程试卷
(课程代码00394)
1.在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时经常采取( C )
A.直进法 B.圆周法 C.混合法 D.叠进法 2.在所有的评价主体中,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核心力量是( A )
A.教师 B.幼儿 C.家长 D.行政人员 3.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有一致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和( C )
A.可行性原则 B.适宜性原则 C.可测性原则 D.时代性原则 4.在作品取样系统中,教师对收集的评价资料及对幼儿整体表现的评价,一年要整理( C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5.以多元智能理论和非普遍性发展理论为基础的评价方案是( B )
A.作品取样系统 B.多彩光谱评价方案C.档案袋评价 D.智力测试 6.在皮亚杰看来,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是( D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认知冲突 7.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是( C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理念 D.课程评价 8.活动区的活动多为( A )
A.幼儿自选的活动 B.教师指定的活动 C.家长参与的活动 D.师幼商定的活动 9.高瞻课程的实施途径有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和( B )
A.项目活动 B.户外活动 C.节日庆典 D.作业教学 10.瑞吉欧教育方案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是( A )
A.项目活动 B.作业教学 C.关键经验 D.游戏活动 11.在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中,“活教育”的方法论是( B )
A.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B.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C.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D.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12.蒙台梭利的课程目标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和帮助儿童( B ) A.获得感觉技能的发展B.形成健全人格C.获得基本的生活知识D.发展各种能力 13.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创始人是( D )
A.蒙台梭利 B.鲁道夫·史代纳 C.戴维·韦卡特 D.马拉古奇 14.对课程的定义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即课程即知识、课程即计划、课程即活动和( D ) A.课程即科目 B.课程即教材 C.课程即学科 D.课程即经验 15.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功能大体有三种,即课程诊断、课程比较和( A ) A.成效判断 B.课程发展 C. 课程甄别 D.课程调整 16.区域活动的内容应当源于幼儿的生活与( D )
A.需要 B.本能 C.兴趣 D.经验 17.学科活动设计应注意目标的合理性、内容的适宜性和( A )
A. 方法的有效性 B.理念的正确性 C.内容的趣味性 D.材料的丰富性 18.在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中,儿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是( D )
A.动作 B.表情 C.语词 D.图像语言
19.维果茨基将教学分为三种类型:自发型教学、反应型教学和( A ) A. 自发一反应型教学 B.集体教学 C.分组教学 D.个别教学 20.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方案的课程实施重视( C )
A.吸人式的生活节奏 B.呼出式的生活节奏C.呼吸式的生活节奏D.人为式的生活节奏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幼儿园课程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及评价.课程的主要依据。(3分) 22.交叉式介入:交叉式介入是指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3分)
23.幼儿园课程资源:幼儿园课程资源是指幼儿园教育由构想变成现实的条件保障,是蕴涵各种教育目标的|园内外的有形和无形的各种因素。(3分)
24.区域设置的效益性原则: 区域设置的效益性原则,是指所开设的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但又不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要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创造最大效益。(3分)
25.经验课程:经验课程是指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它强调要打破课程中的学科界线,以学生的兴趣、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要素。(3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6.简述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答:(1)幼儿园课程是幼儿通过活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1分)
(2)在幼儿园课程中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不是随随便便的经验,而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获得的有益经验。(1分) (3)幼儿经验的获得途径是活动或做事。(1分)
(4)幼儿园课程内容要根据各地各园的实际情况来选择。(1分) (5)幼儿园课程强调整体结构。(1分)
27.简述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适用范围。
答:(1)行为目标的适用范围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2分) (2)表现性目标的适用范围有三种:
①在一些欣赏活动,艺术创造活动或需要高级认知参与的活动中体现的较多。(1分) ②比较适合表述中长期目标。(1分) ③可以表述情感态度类的目标。(1分) 28.简述环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答:(1)参与性。(1分) (2)互动性。(1分) (3)适宜性。(1分) (4)挑战性。(1分) (5)丰富性。(1分)
29.简述档案袋评价的基本理念。
答:(1)课程、教学、评价改变了过去的单向性范式,而代之以一种新的状态、循环的范式。(1分)
(2)评价是一种“嵌入课程”的评价,即评价是正常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件只发生在特定时空与日常教学隔绝的事情。(1分)
(3)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而获得的成就为目的,不同于传统评价主要关注儿童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1分)
(4)儿童是档案袋内容选择的重要决策人,因而档案袋评价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让他们学着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2 分) 30.简述区域活动的价值。
答:(1)有利于发展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对行动的控制能力及幼儿的独立性。(1分) (2)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1分) (3)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1分) (4)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试述区域设置动态化原则的贯彻实施要点。
答:(1)区域设置的动态化原则是指区域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必须根据影响区域活动开展的因素、灵活增减或调整区域。(1分) (2)贯彻动态化原则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①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调整区域。(1分) ②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调整区域。(1分) ③根据正在发展的主题调整区域。(1分) ④根据季节、环境的变化调整区域。(1分) ⑤根据可利用的资源调整区域。(1分) [评分参考]恰当展开论述可3-4分。 32.试述行为课程的理论基础。 答:(1)儿童观(1分) ①受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和杜威等教育家影响,张雪门认为儿童不是空的东西,不同于动植物,儿童期不是成人期的预备,儿童是生长的有机体。(1分)
②儿童的全部生活都是生长的一段,在这一时期里,他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并用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与当时的环境相接触,发生交互反应,而逐渐成长,以完成这一时期的生命,维持己有的生长,继续将来的生长。(1分) (2)儿童发展观(1分)
张雪门认为儿童的生长既不是来自外部的灌输,也不是来自内在遗传的不断展开,儿童的成长是其身心与环境交互反应的结果。(1分) (3)课程观(1分)
①张雪门认为,课程是人类生活中有价值经验的选品。(1分) ②它有三层意思:
第一,课程是经验,是通过幼儿与环境接触而获得的,不可由他人传授而获得。(1分) 第二,课程是人类生活的经验。(1分)
第三,课程是人类生活中有价值经验的选品,有价值的是指对当下社会和当前儿童有价值。(1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3.案例:刘老师设置“医院”区域游戏的心路历程
刘老师在中一班上新增了“医院”的游戏,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考虑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选择这个游戏的人数比较多,刘老师增加了医生的数量。之后,刘老师又发现,当看病的人比较多的时候,看病的顺序就比较乱,针对这一问题,刘老师做了挂号牌。后来,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看病流程混乱的问题,刘老师就在该区域制定了看病流程线,让幼儿遵守此流程。为了帮助幼儿开展“医院”的游戏,刘老师还在阅读区投放了有关医院和看病的书籍来丰富幼儿的经验。 问题:
(1)本案例中体现了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什么观念? 答:①案例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1分)
②在开展“医院”的游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教师一-边在实施教育,-边在观察和思考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对幼儿和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进行评估,然后不断地针对问题改进“医院”游戏的活动材料和规则等。(2分)
③这种过程性评价模糊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界限,将评价融入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这对及时地改进教育措施,提高课程质量是大有裨益的。(2分) (2)谈谈你对该观念的理解。
答:①《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清楚地指出了评价时间的过程性特点。(1分)
②在活动结束后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虽然可以对课程整体的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回顾和认识,但这种终结性评价丧失了修正课程的大好时机。(1分) ③课程评价应该成为与课程运行融为一体的过程。(1分)
④这种渗透在课程过程中的评价,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始终,可以对课程运行的每个环节进行动态的评价监控以及时调整课程,从而改善教育质量。(2分) 六、活动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4. 结合“多彩的秋天”主题,为中班下学期的幼儿设计一个集体教学活动。 答:(1)活动名称能准确反映活动内容,且与主题相关。(2分) (2)活动目标具体明确。(2分) (3)活动准备充分。(2分)
(4)活动过程能有效达成目标。(2分)
(5)活动延伸能巩固、扩展或加深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