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4:25: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想一想,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可参考“教材P4探究活动一”)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大家买东西一般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价格合理、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基本属性,(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探究活动一”),得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为什么呢?因为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进入历史的隧道,飞回没有“钱”的年代,看看那时人们所需的物品是如何获得的?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探究活动二”,(可以让五个人来模拟交换场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

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布帛、牲蓄等。

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不易分割;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便。人们就要找一种易携带、易分割、保存、体积小,价值大的东西,大家看看什么东西有这种优势(金银),于是金银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固定充当一般等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 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板书)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

【情景1】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假设每个月工资3000元。2016年8月,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3000元,说说你的打算?

【学生答1】交给父母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

【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

【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

【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他们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他的机会。

【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问题】到市场买什么?大概花多少钱?

【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3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2200元。

【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标价4000元,你怎么办?

【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如果有信用卡,现在就可以先透支1800元,下个月再还钱??

【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或者说什么作用?

(1)300元买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3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流通手段(实实在在的钱,即现实的货币)

(2)标价4000元——标明笔记本电脑价值大小——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

(3)工资3000元、透支28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支付手段。【情景2】:教师把自制物品拿出来上面贴一个5元的标签,再让学生用5元钱买去来体验货币的基本职能。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7相关内容,掌握板书(二)所列知识)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

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 A、含义; B、价格; 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2)流通手段 A、含义; 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 C、现实的货币(板书)

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适度原则”)

(见教材P7“专家点评”) 用公式表示

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

2、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7探究活动”一。)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出现了(经历由金银条块→足值铸币→不足值铸币→纸币的过

搜索更多关于: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的文档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8k0b8smbm05ej21u7wg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