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常如市。谚日:“钱无耳,可暗使。”又日:“有钱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西晋鲁褒《钱神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
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人为地把“金钱”神化了呢?就像高高地摆设在寺庙里的佛像一样,其实就是一个泥塑的人像吧,只不过被人镀了一层金粉,又用帷帐罩了起来,搞得神神秘秘的。
我们来试着解开这层神秘的面纱,看看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 简单地说,货币的“神奇”——主要在于其具有几乎“无所不能”的作用,因此而被人不断地夸张,以至于神化了。
刚才我们已经归纳了,有了钱就能够在市场上买到自己需要的很多东西。 我们就从这个“东西”开始。“东西”这个词很暧昧,指向不明,比方说,我们说一个人不是东西,这个人不高兴,如果说他是东西,他又会跟你急。所以,我们说话,就要学会使用正确的概念。
在经济学上,我们把在市场上买到的东西,都称之为“商品”,商品,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概念。
请大家看教材。把教材中关于商品概念的表述用笔划出来。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商品需要有两个条件,“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前者表明,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是经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自然界中存在的东西,比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后者表明,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如果自己使用,那也不是商品,自己生产出来,其目的不是自己使用,而是用于交换的,那才是商品。比如说家住农村的同学,家里有一块地,种了蔬菜、水果,如果这些产品自己自产自销,那就不是商品;如果有多余的,拿到集市上出售,就是商品了。 “用于交换”,说明了这类产品的直接目的。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交换”我们怎么理解呢?
PPT展示2:商品——用于交换?
思考:交换必定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当买卖双方出现在市场是进行交易,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劳动产品,必须拿什么来交换呢?
生:用钱去交换。
师:那么你如果手中没有钱呢? 生:没有钱,拿自己的东西去换啊。
师:很好,没有钱,不要紧,只有你有体力、有脑力,任何时候都可以养活自己的。假如以后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丢了钱包,你可以找一家小饭店,和老板商量商量,告诉他事情,在他这里可以吃一顿饭,当然你要为他打工,为他做点事情喽。
师:李白有一次喝酒喝高了,没有带钱,结果一高兴,就喊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这叫什么,“以物易物”,物物交换。在没有钱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另一种(类)具有不同性能的劳动产品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
我们把历史往前推,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物物交换是很普遍的,因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钱”这样东西,甚至也没有钱这个概念。
让我们回到《诗经》时代——
PPT展示3:在很久以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非)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卫风.氓》
《诗经.卫风》中所描述的这个爱情故事,就是从物物交换开始的。 小伙子抱着布,去换丝,当然目的不在于此。不过,如果你喜欢上了一个陌生的姑娘,总不能傻乎乎地跑到她跟前,大声地说,我喜欢你,你要把人家吓坏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有病。我们需要讲讲策略,这个小伙子就懂得策略,抱布贸丝,当然,小姑娘也很聪明,一看他的眼神就知道,“匪(非)来贸丝,来即我谋。”我们打住,想要知道这个故事怎么发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翻《诗经》。
这是我们看到的一次普通的物物交换:布和丝交换。 大家想想看,故事中的这一次交换能不能成功呢? 生:能。 生:不一定吧。
师:怎么说来着。看看教材,如果物物交换要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个条件和重要啊。那么这个故事中,是否双方都需要呢?而且,即使小姑娘也需要对方的布,但是她看着这个人一脸的不怀好意,她也不会答应交换的。因为,在市场上,买卖双方要达成交易,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 (1)交易双方应该是出于自愿;
(2)用于交换的商品从性能上说必须正好满足对方的需要(各取所需) 师:要注意,“自愿”,而不能强求,把这个条件补充在书本上。 正因为如此,我们发现,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种类、范围的扩大,交换频率的增加,市场上的物物交换经常会出现不成功的现象。我们教材上的这个事例很生动,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上面的问题。
不过,人是聪明的,我们经济学不是特别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么。为了克服交换中的困难,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交换困难的办法。是什么?
生:找一个媒介。
师:对,找一个媒介,找一个媒人啊。就像刚才诗经中的小伙子,如果他喜欢上了这个姑娘,但是彼此有不熟悉,小姑娘也不睬他,那他可以找一个媒婆,请她帮着牵个线搭个桥,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确实是一种好办法。 我们把这个媒介叫做什么?——一般等价物,对,一般等价物。
PPT展示4:商品交换发展?? 什么是一般等价物?阅读教材。
现在,我们看到有了这个等价物,交换就变得比较方便了。注意,第一,这个一般等价物具有两个作用,教材上有说明,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充当交换媒介。第二,从历史上看,曾经有很多商品出现在一般等价物这个位置上。比如说,贝壳、牲畜、布帛,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贝壳,咱们汉字是象形文字,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很多和经济活动有关的文字都和“贝”有关吧。 请学生举例,比如——货、贸、贷、赚、赔、财、贵??
不过呢,这些东西充当一般等价物,也有很大的缺点。比如这个贝壳,象我们浙江省这样一个范围,如果用贝壳做货币,那湖州人是蛮吃亏的,因为我们不靠海,那些住在海边的居民,多方便啊,你们就不用来学校了,每天早上背
个书包,一边看海上的日出,吹海风,一边还能捡“钱”,多快活的事情啊。不过,咱们湖州太湖里的贝壳质量太差,不被市场接受。所以,要是让我们湖州人来选择,不要贝壳当货币,不妨用丝绸做等价物。
这样呢,交换频繁了,市场扩大了,原来在不同的小圈子内出现的一般等价物,现在就有一个竞争、比较,到底选什么好?就像央视搞选美活动一样,虽然大家都有不同的标准,但是一定可以找到共性,找到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东西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筛选的过程,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大浪淘沙,最后留下的是什么? 生:金子。
师:对啊,是金子。
现在,我们看到了,“贵金属金银逐渐地从其他的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请问,贵金属金银为什么能够“固定地充当”呢? 生:因为它有自己的优点。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优点啊?
生: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磨损、保存和携带也方便。
师:现在,我们要给这个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贵金属换一个名称了——货币。 请大家注意书本上的两句话: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请大家特别注意三个关键词:分离、固定、本质。
分离:说明货币其实也是商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当然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朱元璋做皇帝一样,他本来就是一个小和尚,是一个农民,所以,也可以说,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也是从农民中分离出来的。
固定:说明以前是不固定的,以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很多,大家都有机会,“皇帝轮流做,明朝到我家”。元末农民起义,一时间各地豪杰林立,大家都是自己这个地盘的老大,后来了,朱元璋脱颖而出,一步一步地收拾了各路对手,然后稳当当地坐在了金銮殿,他就固定地占据了这个宝座。 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看,住在金銮殿,披着龙袍的朱元璋,好像搞得神神秘秘的,其实,脱了衣服还不是和老百姓一样啊。这个朱元璋啊,自从登上课这个宝座之后,就觉得以前手下人的叫法就不好听了,比如叫“大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