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选:B.
【点评】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从实物出发,结合具体的问题,辨析几何体的展开图,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建立空间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解我国中学生的体能情况,应采用普查的方式
B.若甲队成绩的方差是2,乙队成绩的方差是3,说明甲队成绩比乙队成绩稳定 C.明天下雨的概率是99%,说明明天一定会下雨 D.一组数据4,6,7,6,7,8,9的中位数和众数都是6
【考点】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中位数;众数;方差;概率的意义.
【分析】A.由于被调查的人数较多,不易适合普查的方法进行调查;B.根据方差的意义即可做出判断;C.属于随机事件;D.根据众数的定义即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由于被调查的人数较多,不易适合普查的方法进行调查,故A错误; B.甲队的方差小于乙队的方差,故甲队成绩比乙队成绩稳定,故B正确; C.明天下雨的概率为99%,属于随机事件,故C错误;
D.这组数据中6和7都出现了2次,故众数是6和7,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普查、方差、随机事件、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6.如果一种变换是将抛物线向右平移2个单位或向上平移1个单位,我们把这种变换称为抛物线的简单变换.已知抛物线经过两次简单变换后的一条抛物线是y=x2+1,则原抛物线的解析式不可能的是( )
A.y=x﹣1 B.y=x+6x+5 C.y=x+4x+4 D.y=x+8x+17 【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
【分析】根据图象左移加,右移减,图象上移加,下移减,可得答案.
【解答】解:A、y=x2﹣1,先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y=x2,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可以得到y=x2+1,故A正确;
B、y=x2+6x+5=(x+3)2﹣4,无法经两次简单变换得到y=x2+1,故B错误;
2
2
2
2
22
C、y=x2+4x+4=(x+2),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y=(x+2﹣2)=x2,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y=x2+1,
故C正确;
D、y=x+8x+17=(x+4)+1,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y=(x+4﹣2)+1=(x+2)+1,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y=x+1,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用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直接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得平移后的函数解析式,注意由目标函数图象到原函数图象方向正好相反.
7.如图,BD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CE⊥AB交于点E,交BD于点F,且点E是AB中点,则tan∠BFE的值是( )
2
2
2
2
2
A. B.2 C. D.
【考点】菱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分析】首先利用菱形的性质得出AB=BC,即可得出∠ABC=60°,再利用三角函数得出答案. 【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BC,
∵CE⊥AB,点E是AB中点, ∴∠ABC=60°, ∴∠EBF=30°, ∴∠BFE=60°, ∴tan∠BFE的值为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菱形的性质,关键是根据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函数解答.
8.均匀地向如图的容器中注满水,能反映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是( )
.
A. B. C. D.
【考点】函数的图象.
【分析】由于三个容器的高度相同,粗细不同,那么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而分三个阶段. 【解答】解:最下面的容器较粗,第二个容器最粗,那么第二个阶段的函数图象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增大而增长缓慢,用时较长,最上面容器最小,那么用时最短.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容器的高度相同,每部分的粗细不同得到用时的不同. 二、填空题
9.分解因式:(a﹣b)﹣4b= (a+b)(a﹣3b) . 【考点】因式分解-运用公式法.
【分析】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得出即可. 【解答】解:(a﹣b)﹣4b =(a﹣b+2b)(a﹣b﹣2b) =(a+b)(a﹣3b).
故答案为:(a+b)(a﹣3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公式法分解因式,熟练应用平方差公式是解题关键.
10.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尺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是 75° .
2
2
2
2
【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根据含30°角的三角尺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得出平行线,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对顶角相等得出∠2=45°,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答即可.
【解答】解:如图,
∵含30°角的三角尺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重合, ∴AB∥CD, ∴∠3=∠4=45°, ∴∠2=∠3=45°, ∵∠B=30°,
∴∠1=∠2+∠B=30°+45°=75°, 故答案为:75°.
【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外角性质,关键是利用平行线性质和对顶角相等得出∠2的度数.
11.方程(x+2)(x﹣3)=x+2的解是 x1=﹣2,x2=4 . 【考点】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
【分析】先移项,再提取公因式,求出x的值即可. 【解答】解:原式可化为(x+2)(x﹣3)﹣(x+2)=0, 提取公因式得,(x+2)(x﹣4)=0, 故x+2=0或x﹣4=0,解得x1=﹣2,x2=4. 故答案为:x1=﹣2,x2=4.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熟知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如图,过原点O的直线AB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交于A、B两点,点B坐标为(﹣2,m),过点A作AC⊥y轴于点C,OA的垂直平分线DE交OC于点D,交AB于点E.若△ACD的周长为5,则k的值为 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