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一、考点突破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3. 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难点: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
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分类: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内、外力作用比较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都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二者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具体如下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主要表 现形式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两者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地壳运动、岩形成高山或盆地||,浆活动、变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作用、地震等 伏 风化、侵蚀、把高山削低、把盆搬运、沉积、地填平||,使地表趋固结成岩等于平坦 作用 外力作用 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强烈的表现||,图中的峡谷显现出“一线天”的壮美景观||。流水的这种侵蚀作用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天长日久||,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巨大峡谷的形成||,往往是河流的侵蚀作用与内力作用导致的地壳抬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第1页/共4页
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重要提示】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绿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红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下表: 板块边界 两个大陆板块挤压碰挤压碰撞 消亡(挤压)边界 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山脉、岛弧 彼此分离 生长(张板块张裂地区往往形裂)边界 成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 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边界 类型 宏观地形 图示 实例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第2页/共4页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常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向斜 地垒 断层 地堑 当岩层受到的挤压或拉伸力超过岩层的成因 承受能力时||,岩层发生断裂||,两侧岩块沿断裂面产生明显位移 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下降 中间下降的岩块中间上升||,岩块成为块状山地||,如泰山、庐山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中间岩块下降、两侧岩块上升 形态特征 岩层新老关系 未侵蚀构造地貌 侵蚀后地貌 地貌 作用||,物质疏松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图示 地垒 地堑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火山喷发 活动 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是一种地壳运动 概念 岩浆喷出地表||,是一种岩浆 产生的地形 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 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类型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地震 【随堂练习】 下列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 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 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 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答案:A
思路分析:外力作用会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故A错||。 例题1 (四川卷)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问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 断裂上升 B. 褶皱弯曲 C. 冰川堆积 D. 风力侵蚀
第3页/共4页
思路分析:图中有一个大陡崖||,应是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上升而形成的||。 答案:A
例题2 (海南卷)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 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 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 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 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 地热能 B. 风能 C. 水能 D. 太阳能
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和区域定位||。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推出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勘察加半岛||。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所以选D项||。(2)本题考查区域的生活能源利用||。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解答本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信息||,图中多火山||,说明地热资源丰富||,可以联系冰岛的电能主要来自于地热能解答本题||,所以选A项||。
答案:(1)D (2)A 【综合拓展】
地质构造在实际中的应用 实践意义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向斜 找矿 原因或依据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水承受压力 因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了||,所以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背斜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最上层为天然气、中间层为石油、下层为水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技巧突破】 背斜和向斜的判读
区分背斜和向斜时||,不应单纯地从形态上去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例如:下图中||,A、C为背斜||,而B、D为向斜||。
第4页/共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