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1:44: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2课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1.图片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 )

A.苏俄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取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D.确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解析 注意关键信息“苏俄”、“上缴全部余粮”,图片反映的是余粮征集制,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实施,使苏俄取得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故选C项。A、B、D三项均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皆排除。 答案 C

2.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后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的化合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联系各选项,①②④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③项“按劳分配”说法错误,实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答案 B

3.1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据10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他地区几乎要拖延一年时间。这一政策的实施( )

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B.说明余粮征集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D.说明国家已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解析 斯摩棱斯克实行的是粮食税征收,取得较好效果;与此同时,其它地区仍实行余粮征集制,结果是“拖延一年时间”完成任务,因此A项正确。余粮征集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国家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不符,排除B项;C、D两项与当时史实不符。 答案 A

4.影响下图曲线②变化的因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

B.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解析 1921~1923年期间,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时间是1918~1921年,排除A项;斯大林经济体制中的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7年,排除C、D两项。 答案 B

5.“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解析 从材料中的“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可知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利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此即让步)发展生产力,故选B项。 答案 B

6.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列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暂时恢复资本主义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

7.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的措施有( ) A.国营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B.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合作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解析 从材料“20世纪20年代”、“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等可知此措施是指新经济政策,选择B项。 答案 B

8.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进而避免了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避免了毁灭一切人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 ) A.斯大林模式

B.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C.美国凯恩斯经济模式 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该经济学家主张,通过国家制定经济目标,有计划地实施计划,会造成企业成为官府意志的奴隶,企业家缺乏自主性,剥夺了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是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批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9.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 )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解析 漫画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 A

10.沈志华教授指出:“斯大林这个……经济就是由国家做主,投资什么就搞什么,没有市场。”这实质上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斯大林”、“国家做主”、“没有市场”等,由此判断是斯大林模式,其本质就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故选C项。A、B两项是列宁时期的;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一个表现;皆排除。 答案 C

1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与图片人物有关的是( )

A.“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领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可使用排除法,A项是列宁;B项是斯大林;D项是戈尔巴乔夫,故排除,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12.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对1953、1958、1963、1973、1978、1983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8qa732kt11lh1d7s0l19lpyv23wp8008j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