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
请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华夏民族大致形成于什么时候?其构成主体主要是哪两大部落? 根据材料一归纳,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何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东汉至西晋时期,华夏民族(中华民族)的发展出现什么新动向?你认为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对内大兴土木,对外排斥夷狄,收取过半的赋税,征发贫苦农民去防守边疆。男子努力耕种不足以自给,女子努力纺织不足以供穿着。……海内的人悲愤,于是开始逃离叛乱。
材料二:(汉高祖)颁布法令约束节俭,减轻田租,收取十五分之一的税。……文帝即位后,亲自实行节俭,为百姓安定操劳。……免除了百姓田地的租税。十三年后,到了孝景帝二年,叫百姓只出一半的田租,收取三十分之一的税。到武帝初年的七十年间,国家没有事变,不遭受水早灾害的话,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给家庭自足,京都和封邑的粮仓都全满了,而且官府仓库有了剩余的财物。 ---以上材料均摘译自《汉书?食货志》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的统治有何特点?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作了怎样的调整?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综合以上材料,你会明白什么道理?
第5页,共15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去我国元谋人遗址考查参观应去云南元谋县。 故选:C。
本题以“我国元谋人遗址考查参观”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元谋人遗址。 本题以参观我国元谋人遗址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状况、距今时间、生产和生活状况等。 2.【答案】D
【解析】
由于水患和动乱,商朝前期多次迁都,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人称商朝为殷朝。因此盘庚一迁都到殷搭配正确。 故选:D。
本题以历史人物与主要事迹搭配为切入点,考查盘庚迁都。 本题以盘庚迁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答案】A
【解析】
为了巩固政权,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其中等级最高的是天子,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由材料可知是对分封制的描述。 故选:A。
本题结合材料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为了巩固政权。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
第6页,共15页
义务。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4.【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青铜器是司母戍鼎,它铸造于商朝,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故选:B。
本题以一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5.【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文字演变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文字演变的相关知识。 6.【答案】D
【解析】
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重灾难,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越来越大,有利于走向统一,客观上促成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第7页,共15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春秋的争霸战争。
7.【答案】A
【解析】
据题干“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人‘勇于公战’”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使得秦国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解析】
“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这体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孔子。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9.【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同时设立九卿制辅助丞相。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B正确。 故选:B。
第8页,共15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