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2017- 2018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练习
语文试卷
2018.5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1.欣赏下面书法作品(局部),填空。(共3分)
《自叙帖》
《玄秘塔碑》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分五大部分,满分100分,共10页,23个小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请在试卷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试编号。 3. 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作图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试卷和草稿纸。 唐代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从书体上判断,上面的___①___(填作品名称)是其作品。这幅作品结构(布局)___②___,笔画锋棱明显,书风遒媚劲健。另一幅是怀素草书巨制,结构松散灵活,笔画___③___,书风狂放烂漫。
2.为了深入了解北京城市文化,学校开展了“了解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魅力”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整理的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6)题。(共12分) 材料一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______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______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这条中轴脊梁,又如同一条“龙脉”,它既是古都北.
征,也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区域,南起永定门,.楼,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到了明代,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局。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
楼大街的北至钟鼓统治者将在的格中心地线如一根京的象
1
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______的城市之一。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对称(chèn) 脊梁(jǐ) “区”字的第二笔是“丿” B.对称(chèng) 脊梁(jí) “区”字的第二笔是“ ” C.对称(chèn) 脊梁(jí) “区”字的第二笔是“丿” D.对称(chèng) 脊梁(jǐ) “区”字的第二笔是“ ” (2)结合上下文,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最辉煌 最杰出 最突出 B.最突出最辉煌 最杰出 C.最杰出 最突出 最辉煌 D.最突出 最杰出 最辉煌
(3)假如你站在正阳门前,请借助材料的知识,向同学们说出示意图上一个景点的准确位置。(从天安门、故宫、景山选其一)(2分)
答:________ 材料二
老北京人眼中的钟鼓楼有着前朝的余绪:“①鼓楼像是一个穿红袍、戴红帽、矮胖身材的贵族;钟
①
楼像是一个穿灰袍、戴灰帽、瘦高身材的平民,两人一前一后,形影不离,度过了700多年悠悠的岁月。” 在来自乡下的杏儿眼中,钟鼓楼有着俗世的幸福:“鼓楼比她想象的还大,这让她高兴。……她看见了钟楼。她觉得钟楼真秀气。②不知为什么,她觉得可以把钟鼓楼比作一对夫妻,鼓楼是夫,钟楼就是妻。他们永远那么紧挨着,不分离。”作家刘心武眼中的钟鼓楼意味着建筑的凝固和时间的流逝,他在小说《钟鼓楼》中写到:“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当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旧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________。
(选自《文学中的北京城垣与中轴线》,有删改)
1[余绪]指留传给后世的部分。 注:○
(4)对文段中画线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①句把钟楼和鼓楼比喻成穿越历史走来的旧时平民和贵族,这一比喻具有时代特征,贴切地写出了钟鼓楼是建筑和文化的遗存。
B.②句把钟鼓楼比作夫妻,符合来自乡下的杏儿身份,体现出钟鼓楼和平凡百姓的生活融到了一起。 C.①句生动写出了钟楼、鼓楼在身份、地位,以及建筑风格上的不同;②句形容钟鼓楼像夫妻,钟楼秀气,所以喜欢钟楼更多一点。
D.①②句写钟鼓楼在不同人眼中的印象。无论是把它们比成一对形影不离的历史老人,还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夫妻,都极其形象地表现出钟楼、鼓楼作为一组完整的建筑,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
(5)根据语境,在材料结尾横线处依次填写句子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都蕴含在钟鼓楼身上流淌的历史感中 ②不管是前朝的余绪
③还是建筑的凝固和时间的流逝 ④俗事的幸福
A.④③②① B.②④③①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材料三
图一图二
(6)同学们拍摄了一些中轴线附近名胜古迹的照片,准备放到展板上,其中有两幅是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画,请你判断彩画表现的故事,填写在对应的横线处。(2分)
图一:________ 图二: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默写古诗文,完成3-5题。(共4分)
3.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李白《行路难》)(1分)
4. 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1分)
5.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晏殊的《浣溪沙》中也有表达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2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1题。(共13分)
【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苏轼徙知徐州》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
3
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①
(《宋史?苏轼传》)
1[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注:○
6.阅读【甲】文画横线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图景。(1分)
答:________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 .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________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答:________
9.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甲】【乙】两文都是他在贬谪之地所作。同样是对月抒怀,【甲】文中他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乙】文则借月夜美景排遣胸中的?,表现出他旷达的胸怀。【丙】文记载了苏轼被贬徐州时,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他采取驱赶富人回城、 ?、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保全了徐州城。由此看来,他虽身处逆境,却具有“?”(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的胸襟。(4分)
10.初三即将毕业分离,同学们舍不得三年的情谊,在这个特殊时期,谈谈你对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认识。(2分)
答:________
11.古诗文中还有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2分)
答:________ ,________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2.《西游记》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请从A、B语段中任选其一,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再补写一个与人物相关的情节。(3分)
A:“太师切莫要‘口里摆菜碟儿’,既然我们许诺,且教你主先安排一席,与我们吃钟啃酒如何?” B:“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选择: 人物:理由:情节:
13.请你从《红岩》《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这三部书中任选一部,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你对“开卷有益”的理解。(2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4 -16题。(共7分) 【材料一】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处于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缘及冀北山地森林的北缘,生态区位复杂而且重要,是保护京津唐地区及华北大平原的生态屏障。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