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图象可知,每次弹簧被压缩时具有的弹性势能大小是 ______ ,滑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______ 用a、b、d、g表示
8.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一端带有定
滑轮的水平长木板上固定A、B两个光电门,装有遮光片的滑块用跨过定滑轮的水平细绳与托盘相连。实验时,测出托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滑块的质量为M,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s,遮光片的宽度为d;让滑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记录遮光片通过A、B两光电门的遮光时间分别为 、 ,该小组用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来代替细绳对滑块的拉力,重力加速度为g。
滑块运动的加速度 ____________________ 用d、 、 、s来表示 ; 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____________________ 用a、m、M、g表示 ; 关于本实验的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B. 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C.增加滑块的质量M可减小实验误差
D .增加托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m可减小实验误差
9.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动摩擦因数。他在轨道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 图线,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滑块和位移传感器发射部分的总质量 ________kg;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________;倾斜的轨道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________。 重力加速度g取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第5页,共17页
10. 测量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法比较多,小华利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对物块与水
平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进行了测量 小华首先将一斜面固定在有一定高度的水平台面,将物体从斜面体的顶端由静止释放,物体在水平台面上滑过一段距离x离开台面,经过一段时间落在水平面上,测量出落地点距离台面边缘的水平间距并记录为 然后改变斜面体底端到台面边缘的距离x,重复上面的操作,得到多组x、s数据,最后作出 图象如图乙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每次物块均从斜面体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其目的是________.
为了完成物块与水平台面间动摩擦因数的测量,除了实验步骤中记录的数据外,本实验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 A斜面体的最高点距离台面的高度h B.物块的质量m C.台面到水平面的高度H D.重力加速度g
如果图乙中图线的斜率绝对值为k,则物块与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关系式为 ________ 用以上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11. 小明在课本查到“木—木”的动摩擦因数为 ,打算对这个数据进行检验,设计
了以下实验:
将质量为M的待测木块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通过细绳连接沙桶,增加沙桶中沙的质量,直到轻推木块,木块恰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此时沙桶及沙的总质量为m,则动摩擦因数 ________。
由于找不到天平,小明进行了以下步骤:
取下沙桶,在木板上固定打点计时器,将纸带系在木块上,并穿过打点计时器;
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垫高,直到木块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挂上沙桶 沙桶及沙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接通电源,稳定后释放木块,得到如图
纸带。
第6页,共17页
已知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 ,根据纸带数据,可求得木块运动的加速度 _______ 。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则算的 _______。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2. 某学生用图 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
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 所示,图中标出了5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 ______ ,打点C点时物块的速度 _______ ;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为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是______ A.物块的质量 斜面的高度 斜面的倾角
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13. 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要测量滑板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
套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将质量为m的滑块A放在倾斜滑板B上,C为位移传感器,它能将滑块A到传感器C的距离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上,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出滑块A的速率 时间 图象.先给滑块A一个沿滑板B向上的初速度,得到的速率 时间 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滑板和传感器始终静止不动,重力加速度 .
滑块A上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 ,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 .
滑板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
第7页,共17页
14.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接通频率为 的电源,释放纸带,在打出的纸带上标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没有标出,测出其它计数点到第一个计数点的距离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带的______ 选填“左”或“右” 端与铁块相连,铁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______ ;
OB段长为d, 测得木板OA段长为L,则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______ 用字母g、d、a、L表示 ,用该方法测量的动摩擦因数与实际的动摩擦因数相比_______ 选填“偏大”或“偏小” 。
15.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PQ为倾斜
放置的木板,在斜面底端Q处固定有一个光电门,光电门与数字计时器相连 图中未画 。每次实验时始终保持物块释放位置到斜面底端Q点的投影长度 不变,通过改变斜面倾角 调整释放点高度h。 设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物块上固定有宽度为d的遮光条
该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物块经过光电门的速度v,并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 图象,其图象与横轴的交点为 ,由此可知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_______;
若更换动摩擦因数更小的斜面,重复上述实验得到 图象,其图象的斜率将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第8页,共17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