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 国 庆 断 想 杨宜勇
在迎来新中国55岁生日的大喜日子里,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5年,这25年中国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回想我个人这25年间的变化,无不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
1997年2月15日,敬爱的小平同志去世。关于这25年的回朔,实际上是那时开始的。一个伟人开辟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就,而是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幸运。
我是1980年8月从四川的大山里考入清华大学的。没有小平同志恢复高考制度的建议,我可能今天还在川北盆地边缘的大山里修理地球。记得1975年,我刚上初中时,父母就曾经议论过,计划将来把我姐姐留在身边,让我高中毕业以后去下乡插队。那天,窗外秋雨如注,父母无意随口一说,可我的心里笼起一片阴云,对未来感到了一片渺茫。
没有想到,由于小平同志的复出,我的姐姐、弟弟和我都彻底改变了个人的命运。姐姐1978年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弟弟1988年靠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别是我的弟弟,接着一路硕士、博士、博士后攻了下来,成为我们家的佼佼者。 我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时,我还不满17岁。在清华学的专业尽管后来没有用上,但是严谨治学的学习空气和环境,将影响我的一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以后,我直接进入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最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做博士后。实际上,我在大学前前后后、断断续续求学了11年。由此可见,这25年间我和大学的缘分。
另一个体会,就是改革开放。1988年,我进入国家计委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工作。1988年,那时是一个改革的小高潮,在大学校园里学习了8年的我,满腔热情地投入了社会工作。在国家计委(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作的17年间,我利用各种机会,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这么多学术交流的机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万里求学,使我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现在看来,在改革开放以前,这些都是我面对层峦叠嶂的大山曾根本无法想像的。
1
记得我初中考高中时,是四川省绵阳地区总分第一,当时地区的重点中学要我去那里读书。可是,因为离家太远,家长不放心就放弃了。那时,从我们厂到广元要坐一个半小时的汽车,从广元到绵阳要坐两个小时的火车。小小的年纪,要走那么远的路去读个好中学,家长没有同意,当然也有经济方面的考虑。 我离开大山的怀抱是1988年8月底。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远门,忘不了妈妈对我深情的嘱咐和叮咛,忘不了爸爸每次送我到车站上火车后独自离去的背影。那时,铁路十分拥挤,从广元上火车,有一次一直站到陕西渭南才找到座位,整整站了11个小时,我几乎快要站晕了。那时从广元到北京火车要连续开行36个小时,现在据说24小时就够了。火车如今不仅提了速,而且交通拥挤的状况也有了大的改善。以前,铁路是“铁老大”,找人送上车就要托关系,弄张卧铺票还得送礼。现在这方面的短缺瓶颈消失了,有的地方铁路还实行先上车、后买票。我有时想现在的学生出远门上大学该是多么的幸福,那时我心中渴望的这种幸福,目前看来又是何等的廉价啊!
超越了距离的同时,也就超越了时间。改革开放25年,中国由一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国家进入了小康,由一个经典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首先是从经济增长开始的,现在发展到了国际关系。中国过去是封闭的代名词,华人被视为另类,现在我无论走到哪里,人们开始刮目相看。海外华侨对祖国的强大与自己的处境感受颇深。我所到之处都受到国际友人的热情接待和欢迎,外国人越来越了解中国,中国在世界上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学中文已成为世界热潮。中国这25年取得的发展和进步,有人说走过了发达国家历史上将近半个多世纪走过的路程,这一点看来确实不假。
我的案头放着一本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他们认定2003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30美元的水准。根据我周游列国的经验和感受,中国总体实际已经达到2000美元水平,而一些城市如深圳、珠海已经达到人均5000美元,北京、上海和广州已经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
这25年来,我亲身地感到生活在中国这个时代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我和我的妻子有多次出国定居的机会,特别是在我妻子赴德留学的五年期间,曾几度拽我出去。可是外国对我没有多大吸引力,我不是为金钱和舒适而活着,我意识到
2
我们这一代肩上担子的沉重,我离不开我的事业。再过25年,我们又会怎样?也许就象1978年我们不可能预料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一样,25年后的中国,在我的心中既清晰又鲜明,总之她会像一位巨人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再受任何人的摆布和欺凌.
而我到2025年的时候,将是65岁的年纪了。今后这25年,将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25年,我会更加奋发。否则,我将会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