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完成下面小题。
19. 仅从局部地区热力环流考虑,图甲中①地实测最大风频为( )。 A. 东南风 C. 西北风
B. 西南风 D. 东北风
20. 据图及资料分析仅考虑热力环流可知,一天中①地风力最弱的时段是( )。 A. 7时-9时 C. 4时-6时
【答案】19. B 20. A 【解析】 【分析】
1.图中横轴是南北方向,冰川处是冷高压,①处海拔低,气温较高,所以风由冰面吹向①,是向北吹,在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形成西南风。
2.温差最大时,风力最强。冰面的温度变化不大,所以①地温度最低时,温差最大,风力最弱。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冰面气温每天24小时始终低于同海拔自由大气,则近地面大气遇冷收缩沿冰面下沉,与之相比,①地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空气由冰面流向①地,初始风向是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成为西南风。故B正确,ACD错误
B. 12时-14时 D. 15时-17时
故选:B 【20题详解】
①地的风力大小由①地和冰川的温差决定,冰川的温度处于稳定状态,所以①地温度最低时,温差最大,风力最弱。读图乙,根据温度变化分析,在8时左右,①地的温度最低,所以此时①地与冰川的温差最小,气压差也最小,风力最弱,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受热的地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遇冷的地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热力环流。
近50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气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发现,气温变化与地面反射率有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林地<沼泽<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该省东部、北部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A. 上升、上升 C. 下降、上升
22. 造成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的直接因素是 A. 地温 C. 植被覆盖率
B. 积雪 D. 日照时数 B. 上升、下降 D. 下降、下降
23. 实际观测,该省南部气温却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A. 开垦湿地 C. 填湖种草
【答案】21. C 22. B 23.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下垫面因素对反射率、和气温的影响。要结合材料中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并且要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地理环境特征进行理解。 【21题详解】
B. 毁林开荒 D. 城市化
根据材料,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耕地反射率大于沼泽,则东部反射太阳辐射变多,则推测吸收减少,则气温降低;林地反射率小于沼泽,则北部反射太阳辐射变少,则推测吸收增加,则气温升高。故答案为C。 【22题详解】
A.地面反射率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影响地温,A不对。 B. 东北冬季积雪多,反射率高,B对。
C. 根据材料,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因此无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反射率不受植被覆盖率影响,C不对。
D.反射率指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受地面物质的影响,不受日照时数影响,D不对。 故答案为B。 【23题详解】
A.黑龙江的沼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A不对。
B. 根据材料,耕地反射率大于林地,因此毁林开荒会导致温度反射率增加,气温下降,B不对。
C. 根据材料,草地反射率大于水域,填湖种草会导致反射率上升,气温下降,C不对。 D. 黑龙江纬度高,气温低,人口城市等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因此南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出现城市热岛效应,气温升高,D对。 故答案选D。
【点睛】城市建设使该地的植被减少,反射率增加,但是由于城市中人口集中、车辆等较多,人为热的释放较多,下垫面比热容较小,升温较快等,因此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形成同时需要气温很低(零下20多度),且水汽又很充分这两个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中国四大气象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的形成,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是其基础条件、低空水汽量多是其充分条件、昼夜辐射降溫强烈是其有利条件、经常碧空微风是其关键条件。吉林松花湖是东北地区最大人工湖,每年冬季,因水电站水轮机组的工作,使江水水温升高,附近水面冬季不冻,促使了松花江(湖)两岸几十里都会形成雾妆。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4. 吉林雾凇形成的关键是其冬季受 A. 亚洲高压的控制
B. 稳定的偏北风影响
C. 极地高压的控制 D. 多锋面气旋的影响
25. “雾凇”形成过程中,昼夜辐射降温强烈有利于 A. 增高地表温度 C. 增高近地面气温
B. 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 D. 促进空气中水汽凝结
26. 在松花江(湖)两岸壮阔的雾凇景观形成中,水电站的运行有利于 A. 江面水的升华 C. 江面水的蒸发
【答案】24. A 25. D 26. C 【解析】 【24题详解】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结合材料雾凇是在寒冷漫长、低空水汽充足、昼夜温差大、微风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据此吉林雾凇的形成主要是冬季冷高压天气下形成的,A正确,稳定的偏北风影响,风大,水汽易扩散,不易形成雾凇,B错;多锋面气旋的影响,天气不稳定,不易形成雾凇,D错;极地高压的控制为高纬度地区,对吉林的影响小,C错,故选A。 【25题详解】
“雾凇”形成过程中,昼夜辐射降温强烈会导致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增大,特别是晚上由于近地面辐射冷却,迅速降低地面的温度,使得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结,AC错误,D正确;空气中水汽含量与蒸发强弱有关,夜晚,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中水汽含量少,B错误,故选D。 26题详解】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雾凇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分,而吉林松花湖是东北地区最大人工湖,每年冬季,因水电站水轮机组的工作,使江水水温升高,附近水面冬季不冻,促使了松花江(湖)两岸几十里都会形成雾妆。说明水电站的运行能够增加空气中水汽的含量,促使两岸雾凇的形成,C正确。
B. 水汽的输送 D. 水汽的凝结
【
27. 图中M地正东方向吹( )
下图为北半球1月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的大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