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关于《离骚》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 5:16: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悠悠游子思 浓浓爱国情

——浅谈《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这篇体制宏伟、富有深度的政治抒情长诗,不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作,起了光照千古、衣被百代的作用;而且作为历史资料来看,它对于后人了解屈原的思想性格和斗争经历,以及楚国当时的政治现实,也都有重要的价值。

屈原,名平。他以上古帝王颛顼氏为祖先,属于楚国公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屈原主张对内举贤任能,对外联齐抗秦,深得楚怀王信任。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定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再次受到谗害,被放逐,终投汨罗而死。

“离骚”二字,历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钱钟书先生则将“离骚”解释为“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是“与‘愁’告别”,而非“因‘别’生愁”。因司马迁毕竟与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原为之效力而不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怒。全诗从思想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个人高洁形象的树立——英雄的圣战歌

作者首先自叙家世生平(“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因此具有“内美”。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为实现“美政”的理想而努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并希望楚王能效法古代圣贤治国、强国。但是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自己蒙冤受屈(“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虽遭谗陷,但作者始终自好不渝,宁愿以死守善道,绝不变节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这些香草和装饰,是作者奋发自励、独立人格的隐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屈原陷入极端艰难的处境中,但他却以生命的诚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的鼓舞下,他才能对楚王及腐败的政治集团展开尖锐的批判:“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至此,屈原高洁傲岸的形象已十分突出,他的斗争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二、爱国忠君思想的表现——游子的离魂曲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离骚》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等。诗中用了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以这种男女之间的感情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臣子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所以,屈原的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而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和宗族感情联系在一起的。他是楚国公族,对于他来说,楚国不仅仅是国,更是家。屈原的爱国之情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之上。他从希望楚国富强出发,反复劝诫楚王向先代圣贤学习,吸取历代昏君荒淫误国的教训。他对那些误国的奸佞小人充满了仇恨,君昏臣佞使得楚国的处境岌岌可危。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评精神,这是《离骚》中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

屈原遭怀王疏远之时,自己离开了郢都,后来又被顷襄王放逐到了江南,但是,君国故都却是这位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还有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而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它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离骚》中的“求女”以及香草和飞升的情节,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离骚》的语言和形式也极富特色,对后世诗词文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是语言富于文采。刘勰曾评论说“酌奇而不失其真(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文心雕龙·辨骚》)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离骚》都具有这个特点,如美人迟暮,美女蛾眉,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等等,在诗中俯拾皆是,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二是语言上的“楚化”。《离骚》吸收了大量的楚国方言、方音,使其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诸如:江蓠、辟芷,杜衡、薜荔、灵修等,不胜枚举。同时,对“兮”等语助词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

三是对偶句的使用。这是《离骚》在语言上的又一主要特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这些对偶句,以结构形式相同为其特征,上下句意思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表现了诗人特立独行、纯洁高尚的品德,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读起来音调和谐优美。

四是频繁使用双声、叠韵、叠字,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零落、驰骋、陆离、犹豫、相羊、逍遥、昆仑、缤纷、薜荔、菲菲、岌岌、曼曼……这些双声、叠韵、叠字,在诗人笔下显得灵活多变、自然贴切,显示了诗人在语言运用上的高超技巧。

屈原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上的创造性,正如胡应麟所说的那样:“宏丽之端,实自《离骚》发之”。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以不同寻常的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作品既是先秦政治抒情诗的最高峰,同时也是不朽的绝唱。而《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搜索更多关于: 关于《离骚》 的文档
关于《离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987e40dym8mpoj7oh6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