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1/10。肠期的胃液分泌主要是通过体液因素发挥作用的,食物对小肠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十二指肠粘膜分泌促胃液素和肠泌酸素,进而促进胃液的分泌。 4. 简述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与其具有很大的吸收面积密切相关。人的小肠长约4m,它的粘膜具有环形皱褶,使其吸收表面积增加约3倍。在环形皱褶上有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它们的存在进一步使吸收表面积至少增加约20倍。由于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最终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同样长短的简单圆筒的面积增加约600倍,达到200m2左右。小肠除了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外,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h),以及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程度,这些都是小肠在吸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有利条件。
5. 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由于胰液中含有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消化液。临床和实验均证明,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 6. 简述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吸收途径。 ⑴ 糖类的吸收途径
糖类须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入血。不同的单糖吸收速率不同,已糖的吸收很快,而戊糖则很慢。在已糖中,又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为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最慢。
单糖的吸收是耗能的主动过程,动力来自钠的主动转运,因此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再以易化扩散方式通过细胞的基底侧膜出胞并入血。 ⑵ 脂肪的吸收途径
脂类的水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胆固醇等,都不溶解于水。它们与胆汁中的胆盐形成水溶性微胶粒后,才能通过小肠粘膜表面的静水层而到达微绒毛上。在该处,脂肪酸、甘油一酯等从微胶粒中释出,通过微绒毛的脂蛋白膜进入粘膜细胞内,胆盐则被遗留于肠腔内。脂肪的吸收途径乃以淋巴为主 ⑶ 蛋白质的吸收途径
食物的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几乎全部被小肠吸收。与单糖的吸收相似,氨基酸的吸收也是通过与钠耦联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完成,氨基酸吸收的路径几乎完全是经血液途径。许多二肽和三肽也可被小肠上皮细胞完整地吸收;进入细胞内的二肽和三肽,可被细胞内的二肽酶和三肽酶分解为氨基酸,再进入血液循环。
7. 简述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CCK)的主要生理作用。 ⑴ 胃泌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胃泌素主要由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内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作用较广泛,主要作用是:①泌酸作用,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是胃泌素最明显的作用,此外,也能引起少量胃蛋白酶原分泌。②营养作用:促进胃肠道粘膜生长及刺激胃、肠、胰的蛋白质、RNA和DNA合成增加,③其他作用: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液、胆汁分泌。 ⑵ 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促胰液素是小肠上段粘膜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主要作用:①刺激胰液分泌,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但酶的含量却很低。②抑制胃酸分泌,进食引起胃酸分泌,酸进入小肠后刺激促胰液素释放,促胰液素随血流到胃,抑制胃酸分泌。③刺激胃蛋白酶分泌,在生理剂量,促胰液素可直接作用于主细胞引起胃蛋白酶原分泌,CCK可加强促胰液素刺激酶原分泌的作用。 ⑶胆囊收缩素(CCK)的主要生理作用
胆囊收缩素(CCK) 由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粘膜内的I细胞所释放。CCK主要作用于胰腺和胆囊。①对胰的效应:CCK可直接刺激胰腺腺泡细胞上的CCK-A受体引起胰酶分泌,②对肝胆的效应: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③对胃的作用:刺激胃酸分泌。④营养作用:促进胰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
8. 简述支配消化器官的神经及其作用。
胃肠接受的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双重神经支配及位于胃肠壁内的肠神经系统(ENS)支配。外来神经主要通过几条途径影响胃肠活动:①通过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终止于胃肠壁内神经丛;②通过肾上腺素能纤维分布于胃肠平滑肌;③通过肾上腺素能缩血管纤维分布至血管平滑肌。④通过节后胆碱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消化系统的外分泌腺;⑤通过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影响消化活动。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时发挥的功能作用是抑制胃肠活动,减少腺体分泌。副交感神经通过迷走神经和盆神经支配胃肠组织,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多数是兴奋性胆碱能纤维,其兴奋通常引起胃肠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少数是抑制性纤维;而在这些抑制性纤维中,它们的末梢释放的递质可能是肽类物质,因而被称为肽能神经。如胃的容受性舒张可能是迷走神经兴奋释放VIP所致。
肠神经系统位于胃肠壁内,具有独立完整的结构,含有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支配效应器的运动和分泌神经元。食物对消化管壁的机械或化学刺激,可不通过中枢神经而仅通过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引起消化道运动和腺体分泌,正常时壁内神经丛还接受外来神经的支配。 第七章 能量代谢
1. 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影响同一个体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如下。
(1)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明显。任何轻微的肌肉活动都可显著地增加机体的耗氧量而使能量代谢率升高,其升高程度与骨骼肌活动强度正相关。剧烈运动不仅使运动时的耗氧量大增,而且在运动后的数小时内,机体也因为偿还氧债而维持高水平的耗氧量,使能量代谢率升高。
(2)环境温度 人在20~300C环境温度中,安静时的能量代谢率最为稳定。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使能量代谢率升高。环境温度低时,由于寒冷刺激反射性引起肌张力升高或肌肉颤抖而增加能量代谢率;环境温度过高时,可能是细胞的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以及出汗、呼吸和心脏活动增强等升高能量代谢率。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人在进食后1小时至7~8小时内,即使处于安静情况下,机体的产热量也比进食前增多,这种能量消耗的增加是由于摄入的食物引起的。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不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大小不同。蛋白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强,其“额外”的能量消耗相当于进食的蛋白质热值的25%~30%;脂肪和糖类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约为4%~6%;混合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约为10%。蛋白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开始于进食后1-2小时,持续时间长达8小时左右;糖类持续2~4小时。
(4)精神紧张 一般的精神活动对能量代谢影响不大。有实验表明,在精神活动中,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活动水平的变化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很小。但是,激动、恐惧、焦虑等精神紧张因素可无意识地引起骨骼肌紧张性增高,使肌肉的产热量增多;同时引起刺激物质代谢的激素、例如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增加细胞的代谢活动而增加产热量,使能量代谢水平升高。 2. 临床测定基础代谢的基本条件有那些?
临床规定测定基础代谢的条件是:①清晨、清醒、空腹,进餐12小时以上、且不宜过饱,排除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降低合成代谢;②测定前避免剧烈活动以免欠下“氧债”而影响测定结果,测定时平卧、放松全身肌肉以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③保持室温在20~250C,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④要求受试者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⑤受试者体温正常。 3. 简述机体的主要产热和散热过程。
机体内的热量都来自体内物质的分解代谢释放出的化学能转化而产生的热能。人体内产热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
(1)基础代谢产热:即使处于基础状态下,机体的产热量也是相当大的。这部分热是为维持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而发生的产热量,也是机体必须消耗的能量。在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下细胞代谢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热量更多。
(2)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产热: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食物进入机体内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而产生的热量,这也是每天必须消耗的能量。产热量的多少取决于摄入食物的质和量。高蛋白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产热量
最多。
(3)骨骼肌活动产热:骨骼肌收缩时要消耗ATP贮存的能量,如果肌肉收缩时不做机械外功,其收缩时消耗的能量将全部转化为热能,所以运动或劳动时机体的产热量显著增多。在环境温度降低而感觉寒冷时,骨骼肌将出现寒冷性肌紧张而增加产热量;在强烈的寒冷刺激下,伸机群和屈肌群将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称此为寒战。肌肉寒战时所消耗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其最大产热产热量可增加4~5倍,这有利于维持寒冷环境下体温的相对稳定。
在安静状态下,内脏和脑等深部组织器官的活动相对较强,代谢水平相对较高,它们产生的热量所占百分比大而成为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特别是肝脏和大脑。骨骼肌处于安静状态时的产热量不足机体总产热量的20%,这与其所占体重的百分比相比是很少的。但是,在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活动增强,骨骼肌的产热量明显增多,其产热量可达机体总产热量的90%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 4. 简述机体在寒冷和炎热刺激下是如何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
皮肤不仅是主要的散热部位,而且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皮肤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四种。
(1)辐射散热:辐射散热指物体以热射线形式向周围放射热能的现象。辐射散热不需要导热介质,热能直接通过真空从热的物体辐射到冷的物体。例如,当人们靠近火炉旁时会感受到火炉的辐射热;冬天里将两个手掌尽量靠近、但不相互接触时,双侧手掌均有温暖感觉,这是由于掌面吸收来自对侧手掌的辐射热所致。
影响皮肤辐射散热的主要因素是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和有效的辐射面积。皮肤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越大,辐射散热速度越快,辐射散热量越多;温度差越小,散热速度越慢,散热量越少。在常温和安静状态下,约有60%的热量通过辐射散热方式散发。在辐射散热过程中,有些部位的皮肤表面(如手指之间、两腿之间)吸收临近皮肤的辐射热而影响散热效果,减少散热量。所以在寒冷情况下,人们会不自觉地卷曲身体,尽可能地减少有效的辐射散热面积以求“保暖”。
(2)传导散热:通过相互接触的物质分子层传热而不伴随有物质分子流动的散热,称为传导散热。当机体与冷的物体接触时,体内的热直接流向冷的物体而散热。因此临床上可以用冰帽、冰袋给病人散热降温。影响传导散热的主要因素是皮肤温度与接触物体温度之间的温度差、物体的热导率和接触面积。温度差决定热流的流向并影响其流速;物体(例如金属)导热率高,可以加速传导散热;空气与木质等的导热率很低,其传导散热速度慢。
(3)对流散热:与皮肤表面接触的气体通过热传导获得热能流走后,冷空气流入;流入的冷空气通过热传导从皮肤获得热能又流走,冷空气又流入,这种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引起的散热称为对流散热。影响对流散热的主要因素是风速。一般而言,在其它因素相同条件下,风速大,对流散热快。
但是,只有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机体才能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在皮肤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上述的三种方式不仅不能使机体散热,反而使机体吸热。因此,在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是蒸发散热。
(4)蒸发散热:蒸发散热是指水分(液体)在皮肤表面吸收热能汽化蒸发时使机体散失热量的过程。在常温下,1克水在皮肤表面汽化时可吸收约2.4 kJ热能。临床上给高温病人用酒精浴降温,就是利用酒精在皮肤表面汽化蒸发时吸热而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
皮肤蒸发散热可分为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和可感蒸发(sensible perspiration)两种。不感蒸发指机体内的水分渗透到体表被汽化蒸发而不被人们察觉的散热现象。不感蒸发散热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任何时候都在不停地进行。一般环境条件下,每日约有600~800ml水分透过皮肤,以不感蒸发形式被蒸发(此外,随呼吸经呼吸道蒸发的水分约200~400ml)。人生活在干燥环境中,不感蒸发的水分更多,应注意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在干燥环境中,通过不感蒸发的散热量也多。可感蒸发指由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肤表面蒸发散热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汗液必须在皮肤表面吸热而汽化蒸发才能起到使机体散热的作用。蒸发散热受环境温度、风速、空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机体主要通过血管调节反应和发汗调节皮肤散热量。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1. 机体有哪四种排泄途径?
机体四种排泄途径包括:①呼吸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一定量的水以水蒸汽形式随呼出气排出。②消化道。主要是肝脏代谢所产生的胆色素和一些无机盐类,如钙、铁、镁等,随粪便排出。③皮肤。主要是水、氯化钠和尿素等由汗腺分泌以汗的形式排出。④肾脏。排泄物以尿的形式排出。 2. 肾脏有哪些主要功能?
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①排出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并维持体内渗透压稳态;③参与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④合成和释放一些激素,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肾素(renin)、1,25-二羟胆骨化醇(1,25-dihydroxycholecalciferol)、激肽(kinins)、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等,因此,肾脏在心血管活动、造血和骨代谢中也起重要作用。 3. 试比较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差异。
皮质肾单位数量较多,占全部肾单位的85%~90%,其肾小体较小,位于外三分之二肾皮质层,其髓袢不发达,升、降支短,入球小动脉口径大于出球小动脉口径,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出球小动脉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肾小管周围。近髓肾单位数量较少,占全部肾单位的10%~15%,其肾小体较皮质肾单位的大,位于内三分之一皮质层,靠近髓质,其髓袢较长,深入到肾髓质的深部,甚至可达肾乳头,其入球小动脉口径与出球小动脉口径无明显差异,其出球小动脉的分支除了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肾小管外,还在髓质内形成细长的U形直小血管(vasa recta),在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中起重要作用。 4. 简述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1)肾血流量很丰富
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分支而来,肾脏的血流量很丰富,在安静时,心输出量的1/4~1/5流经肾脏。而在肾内,血流量并非均匀分布,绝大部分流经肾皮质,占全肾血流量的94%;髓质血流量只占很小一部分,且以外髓为主,约占全肾血流量的5%,内髓血流量更少,仅占1%左右。 (2)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肾血管分支中,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二者由出球小动脉相串联。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是机体内唯一的存在于小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其功能是对流经的血浆进行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压较高,尤其是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较入球小动脉细,有利于血浆在流经肾小球时被滤过进入肾小囊;分布于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是存在与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它由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其血压较入球小动脉低。同时,血浆经过肾小球滤过后其胶体渗透压升高,有利于肾髓质间隙体液重吸收入毛细血管中。 (3)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在离体肾脏或去掉神经支配的肾脏,采用灌流方法将肾动脉压由20mmHg(2.7kPa)提高到80mmHg(10.7kPa),肾血流量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成比例的增加;当肾动脉灌流压在80mmHg(10.7kPa)~180mmHg(24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脏的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进一步加大肾动脉灌流压,肾血流量又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增加。这种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当肾动脉灌流压在一定范围内(80mmHg~180mmHg)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of renal blood flow)。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是肾脏本身内在的一种特性。这一调节使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有明显改变,从而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 5.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凡是能够影响滤过膜和滤过动力的因素都可以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
(1)滤过膜:生理状态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与通透性都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当疾病引起滤过膜面积和/或通透性发生变化时,肾小球滤过率则发生显著变化。而且,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不仅取决于通透物质的分子大小,还取决于电荷的性质,因此,当滤过膜上所带的电荷发生改变时,也可引起滤过功能的变化。例如,光镜下肾小球结构正常的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大量蛋白尿主要是滤过膜的电荷屏障损伤所致。而发生肾小球肾炎时,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滤过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