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孔尺寸 (mm) 通过重量 百分率(%) 37.5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100 90~100 67~90 45~68 29~50 18~38 8~22 0~7 上表中集料0.5mm 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细粒
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 mm 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
3、施工放样
⑴恢复中心线
施工中每10m 设标桩一处,桩上划出基层设计高和基层松铺的厚度。
松铺厚度=压实厚度×松铺系数
⑵设置边桩
中心线两侧按混凝土道面板分块图设计标桩,测出基层设计高,在标桩上划出基层设计高和
松铺高度,这样做是为了使基层的高度、厚度和平整度达到质量标准。
4、拌和
二灰基层混合料采用稳定土拌合机集中厂拌施工,自动电子计量,配料严格按配合比(重量
比)控制称量。水泥、粉煤灰及水的配料允许误差不大于1%,碎石的配料允许误差不大于
3%。应视天气情况随时测定粉煤灰及碎石的含水量,依此调整拌和用水量。拌和时间根据机
械设备性能确定,以混合料拌和均匀、颜色一致为准。根据基层的厚度、宽度及预定的干密
度,计算各段的干集料数量。二灰基层的技术指标如下:
⑴水泥、粉煤灰稳定上基层参考配合比(重量比)为:
水泥:粉煤灰:碎石=6.5:13.5:80
重型击实法压实度≥0.98
7 天饱水抗压强度≥3.0Mpa
28 天回弹模量≥450Mp
⑵水泥、粉煤灰稳定下基层参考配合比(重量的比)为:
水泥:粉煤灰:碎石=5:15:80
重型击实法压实度≥0.96
7 天饱水抗压强度≥2.5Mpa
28 天回弹模量≥400Mp
施工中二灰基层混合料的原材料配合比,根据原材料的质量和上、下基层的设计抗压强度要
求由试验确定,其组成设计方法参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对水
泥稳定土的有关规定执行,水泥掺量重量百分比参考值为:上基层6.5%,下基层5%,粉煤灰
掺量重量百分比参考值为:上基层13.5%,下基层15%。施工配合比应根据现场试验段确定,
通过现场试验经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定后,方可施工。
5、运输和摊铺集料
施工采用摊铺机摊铺、自卸翻斗车运输混和料。装车时,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同,并严
格控制卸料距离,由专人指挥卸料,避免铺料过多或不够。卸料和摊铺时,由远而近进行全
断面摊铺,尽量不留纵缝。
6、碾压
基层碾压采用振动压路机,施工中二灰基层拌和混合料从加水拌和到碾压成形的时间不得大
于水泥的初凝时间,并应尽量缩短,各施工作业段之间的衔接时间也应尽量缩短,以免混合
料结硬,形成工作缝。
混和料摊铺整形后及时碾压,禁止贴薄层找平。在最佳含水量的范围内,采用振动压路机进
行压实,先静压后振动碾压,先两侧后中间,先快后慢,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严禁压路
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基层上调头或急刹车。
在碾压过程中,基层的表面始终保持湿润,如表面过干应及时洒水,若局部过湿有“弹
簧”、“松散”、“起波”等现象,及时挖掉,换填新的混合料回填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
求。基层压实度要求及各力学指标见下表:
基层压实度要求及各力学指标
分层 上基层 下基层 7、接缝的处理
压实度 0.98 0.96 7 天浸水抗压强度(Mpa) ≥3.0 ≥2.5 施工作业段相接处要做好纵横缝的处理。
上基层摊铺机摊铺混合料时,不宜中断,如因故中断的应设置横向接缝,同时为避免纵向接
缝较多,采用多台摊铺机前后间隔5~10m 同步作业。
施工中上、下基层的接缝保证不在同一个断面上。施工接缝的具体设置如下:
⑴横缝:压实后末端做成斜坡(可为1:2),在第二天开始摊铺新混合料之前,将留下的端
斜坡挖除,挖成一横向(与道面中心线垂直)垂直向下的断面,便可继续向前摊铺。
⑵纵缝:尽量避免纵缝,在不能避免纵缝情况下,纵缝必须垂直相接,严禁斜接,并尽可能
减少纵缝的数量。在前一幅摊铺时,在靠后一幅的一侧用方木或钢模板做支撑,其高度与混
合料压实厚度相同。在摊铺另一幅之前,拆除支撑,继续摊铺混合料、整形、碾压。
8、养生
二灰碎石结构基层碾压完成,检查压实度合格后立即开始养生,采用不透水膜保湿养生。每
天洒水的次数视气候而定,始终保持表面潮湿,养生期不少于7d,养生期间封闭交通。
三、石屑粉找平层施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