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ming and knowing> Everson 语法
答: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 12. “强势说”和“弱势说”有什么不同
答:最大差别是目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弱势说”的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13. 对比分析关于划分难度等级的理论假设是什么
答:差异的大小对应不同的习得难度,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反之亦然。 14. 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
答:(1)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它的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将人的语言习得等同于动物通过刺激形成反应的机械学习过
程,忽视了人作为语言获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强调对不同语言范畴进行科学描写的重要性,但语言间的差异太大,如果进行比较的语言系统之间根本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那么基于表层结构的描写和对比往往就没什么意义。
(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合逻辑的。“差异”属于语言学问题,“难度”是心理学问题。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受到来自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习得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15.偏误分析是如何产生的
答:Corder(1967)
答: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 17.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
答:(1)意义:
第一, 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第二, 证明了语际偏误,即母语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 第三, 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
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地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第一, 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
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
第二, 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
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
第三, 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策略,由于偏
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第四, 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 18.什么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答:Selinker等学者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 19.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
答: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至于研究的核心地位,而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这一差异导致了
早期中介语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前两者的区别:首先,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这和对比分析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其分析手段并不仅限于偏误分析。由此可见,从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以及早期中介语理论是不相同的,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Nemser的中介语理论与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有何异同
答:Corder(1967,1971)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过渡方言”强调的是学习者心理规则系统的动态性。Nemser提出并采用“近似系统”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指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但是以目的语为参照,是不断演化的动态发展系统。Selinker给“中介语”的定义是:“可以用作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我们认为,这种语言行为是高度结构化的。在语言迁移的综合研究中,在我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介语的存在,而且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虽然名称不同,但三位学者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是如何描述中介语产生的过程的
答:Selinker认为大部分(95%)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通的认
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潜在心理结构”,只有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换成目的语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而通过激活“潜在心理结构”获得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 22.如何理解Selinker提出的“潜在心理结构”
答:“潜在心理结构”可以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23.举例说明僵化现象。
答:例如学习者中-ed表示所有英语动词过去时。 24.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
答:(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5)关于“僵化”产生的生理机制; (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
25.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与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有什么不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