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
3.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省略了结论。请你把它补写出来。
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4.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吗?请你写出一个。
二五.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为: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 (3)好.
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二六.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
1.解释加点词语 。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
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行 ( )
〈3〉其不善者而改之. ( ) 〈4〉曾子之妻之.市 ( )
13
〈5〉学而时习之. ( )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七.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言多务,孰.
若孤
③蒙乃.始就学 ④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请找出并释义。
① 通 ,释义 。 ② 通 ,
释义 。
3.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不同含义。
①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丛草为林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以我为不信
4. 根据下列句子,写出成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成语: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成语: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
二八.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14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②教学相长也。
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二九.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
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
行》)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
望你。
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
外打仗的军队。
1、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
花
C、怅恨久之.
D、属于作文以记之.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三十.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
15
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1.翻译句子。
(1)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2)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2. 上文的大意可用成语 来概括,比
喻 。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怎样的人?
三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1) (2)
三二.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1.解释加点词。
(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2)遽.掩其耳 (3)恶.人闻之,可也 (4)恶人闻之.
,可也
2.翻译句子。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3.“恶己自闻之,悖矣。” 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