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图的读图 制图方法及技能等。
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根据云南的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野外考察构造地貌、流水、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和坡地重力地貌等。
教材:《地貌学》,严钦尚等主编,高教出版社,1990 年。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1. Physical / Geology,A . N . stranler,1988 年; 4、《现代自然地理学》,王 建主编,高教出版社,2001 年;5、《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王飞燕等主编, 高教出版社, 1991 年。
课程名称:气象与气候学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学分:4 学时:72 讲课学时:72
课程目标: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特别是 课程目标: 掌握气象观测、气候统计分析和气候调查的方法,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 律性,了解和解释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弄清气候资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气 候分类和气候区划,研究气候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为学习地理科学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为气象学、天气学、 气候学三部分内容, 主要介绍了气候学的物理基础和天气基础。大气热学、 大气水分、大气运动以及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规律, 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
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空气温度观测、空气湿度观测、气压观测、风的观 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 测、降水、蒸发、日照观测等内容。 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作业与实习报告加期末闭卷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 课程考核与评价: 30%,考试成绩占 70%。
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张如一、张超编,高等教 教材: 育出版社,1997 年。
参考书目:1.《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参考书目: 2.《现代气候原理》,潘守文等,气象出版社,1994 年。
课程名称:水资源与水文学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logy Science) 学分:4 学时:72 讲课学时:72
课程简介:水资源与水文学该课程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间的关系,用系统、综合观点和定量方法,探讨水圈存在运移的时空规律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的相应效应,在此基础上还研究水资源利用的方法、原理、计算模式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污染等水环境问题。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掌握各种水体运动、变化和相互转化的基本理论及分析计算方法,了解水文要素野外勘查的一般原理及技术方法,加深对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了解,加强对自然地理基础理论的学习;
5
此外,水文学还要为后续课程 及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选课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生物土壤地理、经济地理学、水资源与水文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图学、城市生态学
教材名称:水资源与水文学,黄锡荃,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标准》王建龙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水资源导论》,沈灿燊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 2.《城市水文学》,M.J.霍尔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 学分:4 学时:72 讲课学时:72
课程目标: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弄清土壤的发生和分布规律以及主要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利用改良原则,学会土壤调查和制图等基本技术和方法
课程内容:土壤地理的基础知识(如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形态、物质组成和理化性质、物理性质及其 迁移转化)土壤的发生、分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各主要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形成特征和利用改良原则,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改造及土壤调查制图的技术与方法。
室内实验3个6 学时,分别为分析天平的操作和土壤吸湿水的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土壤PH的测定。
综合野外实习:主要内容为富铝土纲(森林土壤)各主要土类的剖面观察记录及采集土样;石灰土的剖面观察记录及采集土样;资料整理及绘制土壤分布图、写土壤调查实习报告。
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一版),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张凤荣(中国 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年。
参考书目:1、《土壤地理学》(第一版),朱鹤健、何宜庚主编,高教出版社,1992 年;
2、《土壤地理学》(第二版),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
3、《土壤学》 (第一版),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 4、《中国土壤》,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编,科技出版社,1987 年;
5、《土壤调查与制图》(第一版),朱克贵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年。
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 (Plant Geography) 学分:4 学时:72 讲课学时:72
课程目标:掌握植物地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认识云南常见的绿化植物,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和人类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循序渐进地认识到保护植被资源就是保护环境,其实质正是保护人类自己;使学生具备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理论素质和道德修养。
6
课程内容:包括植物分类概述,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分布与环境,植物群落,世界植被地理、人和植被。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1)实验:植物根、茎、叶、花、果,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 校园植物分类。(2)野外实习一周(与土壤地理学一起),植物分类实习,植物与环境、植物群落调查、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现状植被图绘制。
教材: 《植物地理学》 (第三版),武吉华、绅编著,高教出版社,1998 年 4 月; 参考书目:1、《植物地理学》,兰州大学等,高教出版社出版,1995 年 6 月;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 学分: 4 学时:72 讲课学时:40 实践学时:32
课程简介:地理信息系统该课程系统介绍GIS的基本概念、原理、组成、功能、发展前景及国内外常见GIS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相关技术和常见GIS软件的使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GIS的设计与应用奠定基础。 选课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生物土壤地理、水资源与水文学、环境科学、地图学、
教材名称:地理信息系统,黄杏元,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吴信才 电子工业出版社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吴信才 电子工业出版社
课程名称:自然资源学 学分: 4 学时:72
课程简介:阐述了自然资源的科学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学习、研究自然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土地、气候、水、生物、海洋、矿产等六大基本自然资源为中心,分别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途径与对策作了阐述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开发利用方向、途径与研究方法
教材名称:自然资源学,陈永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安排
针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见习、专业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四个环节。四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内容和教学相互联系,构成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
7
要组成部分。
1、专业见习——区域地理实习 (1)专业见习的目的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进行的第一次系统的区域地理实践教学是专业见习,也称为“区域地理实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状况,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认识区域地质地貌、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意义在于使学生增强区域地理知识和了解资源开发和环境现状,提高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性质的认识,增强学习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树立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的理念。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奠定基础。
(2)专业见习的主要内容
专业见习主要包括:①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的现状(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等),如抚仙湖流域磷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3)见习方法及见习安排
专业见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共一周时间,1学分。专业见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地质学、地貌学、水资源与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后进行一次实习。首先是优选见习路线和见习地点,其次是建立实习基地。根据学院所在的地域特点,通过调查优选了玉溪、江川、澄江、新平等地的见习路线。见习路线包含丰富的内容,能满足专业见习的要求。
2、专业课程(课间)实验实习 (1)课程实验(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实验(实习) 的目的是使学生亲手验证和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探索和创新知识。
(2)课程实验(实习) 的内容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决定了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应包含有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含在“地质学”、“地貌学”、“水资源与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相关的专业技术和方法。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