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论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8:31: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论文

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其他文理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音乐鉴赏课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而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多年来,我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里就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谈点个人的粗浅体会。

要上好音乐鉴赏课,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形象,如果离开这个前提,音乐鉴赏课将背离审美核心而变成空洞无物的说教课。一般来讲,根据形象特征可将艺术分为两大类:“情态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音乐与美术相比,美术多侧重于“情态”,并通过“情态”曲折地表达“情感”;而音乐多侧重于“情感”,并通过“情感”曲折地表达“情态”。关于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和情态“描绘性”在音乐美学界一直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性并富有魅力的话题。强调音乐 “表现性”的人们认为:

音乐的所谓“描绘性”的真正意义在于音乐的审美体验是音乐激发的情感间接地通过“统觉”和“通感”所引起的联想而实现的。这种联想其本质是由音乐的情感内容引起的,因而所谓音乐的情态“描绘性”其本质还是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强调音乐“描绘性”的人们则认为:一连串的声音组合是没有任何感情意义的,但音乐能感动人,其秘密在于声音触动了人类模糊记忆中的视觉表象,这些视觉表象虽不一定构成情节,但却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源泉和依托。

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要重视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又不可忽略音乐的情态“描绘性”。虽然,音乐的所谓“描绘性”并非音乐美的本质,但对于学生而言,用音乐来表达情感这是不足为怪的,但音乐能“描绘”情态和情节似乎显得 __,这也就为音乐的表现性增添了巨大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把握音乐教材的形象时,不管音乐是在“描绘”某个具体的形象,还是在表现情感或理性内容,都需要教师正确把握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即正确理解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和声、配器等音乐诸要素的表现意义。音乐正因其具有非语义性和非描绘性特征,所以,我们对音乐的所有“技术性分析”和“戏剧性分析”以及所有的“语言启发”和“非语言启发(如视觉形象启发)”,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音乐作品的形象激活。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感情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感情。当音调抓住你的时候,是什么抓住了你?你在音调中听到了什么?难道不是听到你自己心灵的声音吗?”是啊!到底是什么抓住了我们听赏者?…… 课本第一单元首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问题如同费尔巴哈所问的 “你在音调中听到了什么”一样。我们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

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里,当宣叙调找到《欢乐颂》的动机后,低音弦乐奏出《欢乐颂》主旋律,这是《欢乐颂》主题第一次

呈现,音乐低沉、沙哑、悲怆、凝重,仿佛是描述英雄身经百战、遍体鳞伤之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通往自由解放的道路)。此时,喜悦伴随着伤感,欢乐伴随着痛楚,希望伴随着委屈。总之,一种难以言状的复杂情绪由低音弦乐慢慢地诉说。当《欢乐颂》主题第二次演奏时,主奏乐器换上了中提琴。委婉深沉的旋律仿佛在表现英雄正在沐浴欢乐的阳光,正在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当《欢乐颂》主题第三次演奏时,小提琴如梦如幻的旋律宛如欢乐女神时隐时现、稍纵即逝。当《欢乐颂》主题第四次演奏时,铜管乐队奏出辉煌壮丽的旋律,仿佛是欢乐女神降临人间,金光灿烂,普照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痛苦走向欢乐,从斗争走向胜利。

其实,这么多的形象比喻,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努力让学生的心灵最大限度地贴近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音乐本身就属于人文科学,音乐所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要上好音乐鉴赏课,教师就必须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积累。现代的音乐鉴赏不同于以前以欧洲音乐为核心的音乐欣赏,其本质上已成为以音乐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离不开其自然环境及文化生态的影响,其音乐文化与本民族、地区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以及科学是融为一体的立体文化生态系统。

人类文明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东西两个文明形态,其本质区别在于对主客体关系的态度上。西方文明在“人天对抗”哲学思想背景下出现“神权”与“人权”的长期斗争,体现在音乐上就是“禁情”与“表情”的斗争。近代以来,西方音乐从神权的奴隶地位发展为人文主义表情艺术。所谓“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就是指音乐从“禁情”走向“表情”的过程。而从古典到浪漫、从印象到现代都是表情性音乐审美情趣在人文主义背景下的继续发展。

欧美近现代音乐在西方人文主义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形成几个具有区域人文特征的亚文化生态体系。法兰西文化的“浪漫”,意大利文化的“洒脱”,德奥文化的“凝重”, __文化的“深沉”,美国文化的“自由”,都体现在其音乐、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哲学、科学等诸多领域里。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春》具有典型的意大利文化特征,宛如色彩绚丽的拉斐尔油画、形象生动的米开朗基罗雕塑以及线条流畅的罗马风格建筑。就连生活在列宾、托尔斯泰故乡的柴可夫斯基在《意大利随想曲》中也一反其“深沉、伤感”的音乐风格,表现出“艳丽、挥洒”的意大利音乐风格。贝多芬交响曲也就是在德奥文化的哲学、文学、美学、科学背景之下才赋予了音乐超越时代的深刻哲理。而《蓝色狂想曲》出自拥有“自由”土壤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之手也并非偶然。倾听西方音乐最好是能将音乐置于西方文明生态环境之中,更好地体现音乐的人文特征。

与西方音乐不同的是,中国古代音乐是建立在中华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之上的,具体就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儒家所主张的“美善合一”思想是“礼乐治国之道”的核心内容。道家文化多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多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自然冥合,以达到“辟除功利、脱却尘俗、自然关照、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学、绘画、雕塑、园艺等都追求这种“情景合一、物我一体”的高远意境,其本质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表现。倾听中国古代音乐,如《酒狂》、《阳关三叠》等作品最好将音乐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系统中,更好地体现东方文明的人文特征。

中国近现代音乐多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及中国革命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中第一乐段第一、二两个乐句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近代小资产阶级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而四处碰壁的“革命者”形象。《黄河大合唱》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向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倾听中国现代音乐应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中国现代人文特色。

其他诸如亚非拉民族民间音乐鉴赏多建立在对其生存环境、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人文知识的拓宽基础之上。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论文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arba6qy5h1jxus0hkxz44s0w0d4pn00w0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