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22:59:4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漠视) 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统治者漠视)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

“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

第1页/共10页

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派主张或特点 代表 别 儒提倡“仁”、“礼”、“德见上家 治”、“仁政” 面 道①以虚无的“道”为世老子 家 界的根本 ②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 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影响了古代文化 庄子 法家 ①主张奖励耕战,推行李悝 严刑峻法 ②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商鞅 大作用。 韩非 代表的思想 见上面 ①“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 ③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原则 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态度 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主张逍遥自得 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②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 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 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吸收道家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尙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察类明故” 墨家 推崇夏朝政治,学习大墨翟 禹刻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第2页/共10页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

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各阶级、各阶层、各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②社会基础: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

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形成; 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 (3)百家争鸣的意义:

人教版必修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2019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百

第3页/共1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avys2dpog7f1wl0k4bu3bj0w6iip0013n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