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素养
图们市长安中学
徐荣荣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整整六年了。几年来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并非易事。在这里,就“语文素养”谈谈个人的小看法。
我认为:对“语文素养”一词要从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上去理解。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方面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不应忽视基础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最终目标是改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翻阅语文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可以看到“素养”一词的普遍运用,如“人文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
那么,“语文素养”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它应当涵盖哪些基本要素?
简单地说,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
“语文素养”突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能力要求,
体现了
语文教学的新认识。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指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作品、编者、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注重写作的个性化表达和内容的实用价值;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的高度重视。力求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书本学习与生活学
1
习相结合。大力提倡发展性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业上的发展。另外,我认为,知识教授与道德情感教育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形成坚定的国家观念,真正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那么,究竟应该以什么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呢
?
,现在
关于“语文素养核心”的确立,以前有过“知识中心论”
有“语文能力核心说”“审美能力核心说”,有语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显然是把“会学”看得比“学会”更重要。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这是强调“知识结果”不如“方法能力”。
“在一些国家,如人们所看到的,也成为经济领导人的信念、教师的活动特点和评价者关注的目标。”为此,有必要“重新制定教育方向和实用性目标。建立新的教育哲学;根据新目标选择和安排内容;改造和丰富教材、学习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技术、学校设施等,,”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论述“语文素养”的同时,必须重视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各家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就有必
2
要整体比较,作点质性评价。一些过于脱离语文学习、随意确立的主题应予重组;对一些活动方式要作学习效率评估。
学科之间也需要活
动统整。如果将现行各科的“活动设计”作一个简单统计,不难发现“垃圾收集袋”“调查水污染”“科技小制作”之类的活动重复甚多,显然不符合《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结构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的改革要求。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课程结构的改革予以配合。
从“素养”
一词的广泛使用,语文工作者可能会感到,我们要各司其职,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把握好“最基本的、比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要忘记,我们和各门学科的教师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那就是----力求将学生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