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2:05: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

彭 立

公文,全称公务文书,是指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活动或处理公务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事务作用的文书。由于其功能的定位造就了公文严谨、准确的写作风格,所以有“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之说。但是通过对具体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公文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甚至于可以说模糊语言的正确使用与否成了衡量一篇公文写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 模糊与模糊语言

模糊一词作为一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机电工程系和电子研究室的教授查德于1965年在《信息和控制》一书的《模糊集》这篇论文中提出的。查德认为自然界中存在很多难以精确分类的事物如“高的房屋”、“大的整数”、“绿色”等,他将这些事物称为“模糊集”即不能泾渭分明地确定的类别。模糊性存在于人的认识中,是关于事物边界的亦此亦彼的属性。

语言是音意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是人认知的产物。语言由于表达的工具性导致其具有精确的一面。与之相对立的,语言也具有模糊的一面。精确性和模糊性就好像硬币的两面共同组成了语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属性。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或者说中介过渡性)的词语。

二、应用文中存在模糊语言的原因

(一)、人的认知是模糊化的。近代认知科学发现人类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范畴化的过程。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归类将事物定位。这种主客观相结合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尽管我们希望把所有的事物都完美地分门别类,但由于世界万物的普遍联系导致很多事物是人类难以明确判断的,一些事物既属于此又属于彼,或既不属于此又不属于彼,因此人类的范畴实际都是模糊的。除范畴内部的模糊之外,范畴的边界也是模糊的,一个范畴在边缘上与其他范畴相互交叉。

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现实生活的文章也自然将这种认识的模糊性表现了出

来。如“胖”、“瘦”“好”、“坏”、“高楼”、“早上”等词语是无法明确地鉴定的。而读者也会用这种模糊的认知方式去解读文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模糊语言是一直伴随着应用写作的始终。

(二)、词语本身表达的模糊性。词语作为概念的承载物也具有模糊的特点。文章的遣词造句是对词语内涵和外延的限定。但即便如此,写到文章中的词语,其本身的表达也会存在着一些模糊。除了历时性的语义流变(如词的历史意义的变更等)外,词语的模糊现象主要有:1.词语本身存在的内涵和外延无法被足够精确化。如公文中常出现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这个短语就是一个模糊语言,因为读者不知道加大的程度和基础设施的确切含义。2.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如“近来”、“左右”、“上下”等词语其本身所表达的就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

(三)、公文的行文功能导致了模糊语言的产生。公文的功能是处理公务活动。公务活动往往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很多因素无法事先完全精确量化。相对于精确的词语,有时使用模糊词语能让公文更加地客观和准确。如公文中常用的“增强”、“确保”、“十分”等词很难精确实施。随着公务活动的展开相应标准也会发生改变。公文中谈到具体数量时往往需要用“左右”、“上下”等模糊语,这是为了让数据显得更加客观。而一些号召和鼓励也需要用模糊语来实现。

三、公文中模糊语言的类型

何自然先生在《新编语用学概论》中将语用模糊分成了四大类:1.连续体型、2.范畴类型、3.命名评价型、4.模糊限制型。公文中的模糊语言主要是后面三种(其中由模糊限制语造成的模糊是最普遍的)再加上成语等固定结构的模糊语言,共有四大类: (一)模糊限制型

模糊限制型模糊主要是由模糊限制语导致的,模糊限制语就是把句子的意义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模糊限制语可以对讲话的真实程度和话语内容涉及的范围进行修正,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做出间接评估。其又可分成两大类四小种:

1.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性模糊限制语属于语义范畴,可以改变句子的原意,或对话题意义进行

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的修正。又可以分为两种:

A.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指限制变动程度的模糊性词语或结构。它可以把一些缺乏完全把握的话语说的更加客观,更加接近事实,避免非此即彼的武断。在公文中主要有相对、进一步、加快、大力、切实等词语。

B.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即限制变动范围的模糊性词语和结构,常常在说话者为了描述一个情况但又不能或者不便实际量化时使用。它通过限定范围,牺牲掉具体数量来实现交际意图。在公文中常用的有:左右、上下、一些等。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公文中使用频率很高,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为例。其中变动型模糊语出现的次数为:加大(9次) 减少(2次)、一些(11次)、相对(1次)、切实(12次)、进一步(10次)、深入(14次)、加快(3次)、大力(7次)、必须(20次)。文中一些词语,如“必须”、“大力”等看似不是模糊词语,但却可以改变句子意义的范围或者程度,而对于其理解还存在着一定模糊性,因此作者也将其划入变动模糊限制语之中。

2.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原话的意义而只是对原意作了补充说明。表明这是作者本人的看法或者是第三者的看法从而使得原来话语中肯定的语气趋于缓和。从是否直接表达说话人自己态度的角度又可将其分为两种:

A.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表示说话人对事物的直接猜测或本人所持的态度。在述职报告等第一人称公文中时常出现如“我相信······”、“我认为······”等词语就属于此类。

B.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间接引用第三者的看法从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从形式上都不是作者自己亲口所说,但当使用这种形式时,作者肯定是同意第三方观点的。选择就是一种意义的传达,事实上作者往往借他人之口传达自己的观点,如报告等公文中出现的“据有关调查”、“专家指出”等。

(二)命名评价型

指说话人对命题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含糊。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名物判断价值含糊。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是导致这种语用模糊的原因。如公文中出现“我市经济发展良好”中经济到底怎样才算良好,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很难绝对地精确。

2.抽象概念模糊。一些词语如“人权”、“民主”、“科学”等概念由于人们所处的立场、观点、理解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差别。如“建立民主的社会”、“建立科学的消费模式”等。

3.相对概念含糊。指的是一些修饰语形容的概念是模糊的,不可能出现绝对一致的标准。公文中“私有化程度很高”和“市民收入很高”中两个“高”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人们只能通过联想来取得一个大致的概念。

4.近似概念含糊。这里指一些习惯固定的概念,如“前”、“后”“三角形”、“六角形”等。这些词语在语用上不求精确,或者说它们的隐喻功能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是精确的。如“这个小区呈四边形”。这里只能将四边形理解为一个近似概念,决不能将其理解为几何学上的四边形。 (三)类属范畴型

指在一个范畴内部产生的含糊,多是由上下位范畴所引起的。例如在公文中写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中的“公共交通”就属于一个上位范畴。公交车属于公共交通,地铁也属于公共交通,在认知时就会产生差异,如果实际的语境中这个地方没有地铁则公共交通中就不包括地铁这一项。 (四)固定结构型

这里指的是一些成语和一些固定的搭配,如寒暄语和口号性话语,其作用是让读者产生一种共鸣,或者是出于礼貌让读者更好的接受公文所提出的事项。如“请酌情办理”、“请研究执行”等。

四、公文模糊语言的使用模式

与公文写作的格式性相一致,公文模糊语言的使用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公文中的模糊语言主要是由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与命名评价型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言组合而成。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固定结构的模糊语言则一般单独使用。 现将主要组合模式陈列如下:

搜索更多关于: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 的文档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b3lm0j5kw6i8ss1cmu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