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由于突变和 重组都 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中。 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对进化有影响,一个个体的适应能力无论有多强,如果它的基因不能传给后代,它在进化中就没有贡献,如骡子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地理隔离 量变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
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2、隔离 生殖隔离 质变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分成不同的种群,使种群间
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注: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生殖隔离出现时才标志了新物种的产生(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地理隔离产生新条件,生殖隔离是长期地理隔离的结果,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效果不一样,使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基因库发生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当这两个种群的个体相遇时,也不能自由交配或产生不可育后代,这时已是两个物种。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地理,生殖)
新物种形成过程:
地理隔离 自然选择 生殖隔离
种群 小种群 基因频率改变 新物种 (二)、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 物种 概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念 全部个体 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范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围 群组成 判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断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可育后代 标准 联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系 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
地理隔离 阻断基因交流 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
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 差异加大 生殖隔离 新物种形成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2、含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基因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1)关键点:
生命的起源:地点:原始海洋 时间:46亿年前 原始生命特点:厌氧
无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 有机大分子 原始生命 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影响;
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登陆改变着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2)进化顺序
简单 复杂 水生 陆生 低等 高等 异样 自养
厌氧 需氧 无性 有性 单细胞 多细胞 细胞内消化 细胞外消化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
生物的繁殖方式:
无性系列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 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的区别
1)无性繁殖的生殖细胞无性别区分,如孢子;有性生殖有性别之分,如雄配子,雌配子 2)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合子是第二代的起点。
3)无性生殖是经有丝(无丝)分裂产生的生代,子代遗传性,变异 性小,长期进行无性生殖,子代生活力弱,有性生殖经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形成的新个体具备亲本的遗传性,性状上易产生各种变异,利于环境变化后对生物的选择,被选择下来的个体,能适应特定的环境,所以是有更大的生命力,有性生殖可促进种内个体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变化 。
高中必修三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 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
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 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胸腺 肾上激腺 胰岛 卵巢 睾丸 激素名称 抗利尿激素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生长激素 多种促激素 甲状腺激素 胸腺激素 肾上腺激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雌激素等 雄激素 主要作用 调节水平衡、血压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使血糖水平降低 使血糖水平升高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