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据《史记·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年或472年?——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则退处次要位置。 建筑[编辑] 晋祠胜境
晋祠飞龙阁 宋代铁人
晋祠朝阳洞 大门 景清门 唐叔虞祠 关帝庙
关帝庙属于昊天祠中的一部分,是昊天祠的前院。 文昌宫 唐碑
唐碑位于唐叔虞祠东边,昊天神祠(关帝庙)西边,碑高195 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上刻有唐太宗的行书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全文一千一百零三个字。碑上建有小亭,名为“贞观宝翰”亭。 金人台
金人台又名莲花台,位置在会仙桥的西面。金人台平面为正方形,四周有围栏,四角各有一个铸铁铁人。金人台的中间是一个建于明代的高约三米的小阁。 宋代铁人
金人台上的四个角各铸有一个铁人,每个铁人高约两米,其中西南角的铁人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铸造的,而东北角的铁人是民国二年(1913年)所铸。
莲池 朝阳洞 三台阁 昊天祠
昊天祠在东岳庙的西边,也称关帝庙。正殿中供奉关羽,四壁有壁画。 东岳庙
东岳庙在文昌宫的西边,为一座道教寺庙。殿内有“天齐仁圣大帝”像,四壁有清代壁画。 善利泉
善利泉是晋水源头之一,但流量很小,现在已经枯竭。泉上建有小亭,最初为北齐天保年间所建,到明正德时被毁,后于明嘉靖年间重建。 白鹤亭 真趣亭 待风轩 读书台 吕祖阁 智伯渠 圣母殿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
座宋代建筑。 宋塑侍女像
宋塑侍女像
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 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
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记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殿同时建造的。1955年曾按原样翻修。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覆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献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