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7.【答案】【小题1】怒涛卷霜雪 【小题2】但寒烟衰草凝绿 【小题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小题4】载舟覆舟
【小题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小题7】因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8】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解析】
故答案为:
(1)怒涛卷霜雪 (重点字:涛) (2)但寒烟衰草凝绿(重点字:衰)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重点字:缙) (4)载舟覆舟 (重点字:覆)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重点字:私)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重点字:患) (7)因人之力而敝之(重点字:敝) (8)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重点字:塞)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名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第13页,共26页
8.【答案】
【小题1】B
【小题2】
【解析】
(1)B.“无可奈何地让轻舟缓慢地飘荡在湖面上”错误,“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2)下阕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此为“静”景。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此为“动”景。动静结合,西湖之美毕现,作者悠然自得之情可知。
答案:
(1)B.“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2)动静结合。一二两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镜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移动缓慢,衬托了“静”。三是两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愉快的心境。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第14页,共26页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9.【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第15页,共26页
(1)B.“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表述绝对化,比较前提正当,不一定能得出有益的结果;C.误解文意,“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不是批判的积极意义,相关内容在文章第四段;D项,不合文意,“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不是比较文明的意义,原文第七段为“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
(2)D.“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属于文明比较中“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的范畴,相关内容在文章第六段。
(3)B.强加因果,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原文第五段为“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
答案: (1)A (2)D (3)B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论述类文本阅读要点
考试目的:两三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 备考目的:明确并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意识。 大致步骤:
第16页,共26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