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选段)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唏嘘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我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嘎羧后面,想看个究竟。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1.选段出自课文《 最后一头战象 》,作者 沈石溪 。 2.按要求写词语。
(2)写出“凝望”的两个近义词: 凝视 注视 (2)写出“膨胀”的两个反义词: 压缩 紧缩 3.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与“震耳欲聋”的“欲”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C )( E )。
A.欲罢不能 B.求知欲 C.摇摇欲坠 D.欲盖弥彰 E.山雨欲来 .....4.用小标题概括选段所描写的两个场面 依依惜别 、 凭吊战场 。
5.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通过描写村民 泣不成声 、 系纱巾 、绑黑布、送食物,体现了人们对战象难以割舍的情感;还从 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 和 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两个细节,表现了战象对寨子及村民的依依不舍之情。
6.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使用叠词增强了表达效果,其中“ 整整 ”一词写出了嘎羧走了很长时间,“ 久久 ”一词写出了嘎羧站在江畔的时间长。
7.选段中画线的句子从 神态 、 动作 、 吼声 三方面对嘎羧进行描写,体现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8.用曲线画出选段中环境描写的语句。
《月光曲》(选段)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 洒 (洒、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 刮 (刮、卷)起了大风, 卷 (刮、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涌 (拥、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选段出自课文《 月光曲 》。(1分)
2.按照原文为选段中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 3.按要求写词语。(2分)
(3)写出“霎时间”的两个近义词: 刹那间 一瞬间 (2)写出“波涛汹涌”的两个反义词: 微波粼粼 水平如镜 4.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水天相接”的“接”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 C )。(1分)
A.接骨 B.交头接耳 C.衔接 D.迎接 E.接受 .....
5.选段中写了 贝多芬 、 皮鞋匠 、 盲姑娘 三个人物。(1.5分)
6.简要概括皮鞋匠联想到的内容。(2分)
月亮越升越高,微波粼粼的海面被大风刮得波涛汹涌。 7.用曲线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2分)
8.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 好像”、“ 仿佛 ”两个词引出联想和想象。用直线画出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2分)
9.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和想象描绘了三幅画面,将他感受到的乐曲的旋律与节奏变化排序。(1.5分)
气势逐渐增强,曲调曲折( 2 ) 高昂激越( 3 ) 轻幽舒缓( 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