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旅游管理
2012-2013学年旅游心理学期末复习
(一)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冯特是公认的第一个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真是独立学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真正的心理学专著。 3、现代心理学的三大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4、旅游心理学相关学科:消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行为学) (二)1、旅游者心理、 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2、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2)为旅游企业科学合理的经营发展提供心理依据 (3)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三)1、感觉: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经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视觉(颜色)、听觉(方言、山歌)、嗅觉、味觉(旅游景区厕所)、肤觉(客房的寝具)、平衡感觉(体验式活动)等。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有的信息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印象。
旅游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旅游刺激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 3、知觉的基本原理(P44)
(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与背景的转换:在一定主观和客观条件下,二者关系可以相互转换。 双关图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属性组成的。当它们对人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分别作用或者先后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但人并不是孤立地反映这些部分、属性,而是把它们结合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刺激物的性质、特点和知觉主体的经验是影响知觉整体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刺激物的关键部分、强的部分在知觉的整体性中起着决定作用。
知觉规律:1)接近性原则: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各部分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
2)相似性原则:人们在知觉时,对刺激要素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换言之,相似的部分在知觉中会形成若干组。
3)背景原理:指刺激的一部分居主位,其余部分推举为背景,居于主位的部分可以一眼看出并理解这个概念,背景部分则会根据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而有所不同。
(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使人的知觉更为深刻、精确和迅速。 在知觉信息不足或复杂情况下,知觉的理解性需要语言的提示和思维的帮助。一块象小狗的石头,也许开始您会看不出来,但如果有人提醒,就会越看越象。很多旅游风景也是如此。 4、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P48) (1)旅游时间的知觉
(2)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
(3)对旅游距离的知觉(P52)
1)阻止作用:交通费用、时间成本、个人身体状况 2)激励作用 (4)对旅游交通条件的知觉 (5)对旅游娱乐服务的知觉:生态便利设施、文化便利设施、体育便利设施、消遣便利设施、其他便利设施
(6)旅游活动中的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 :就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旅游活动中的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个人的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2)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效应和心理定势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指第一次接触事物留下的印象往往会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影响以后对其的看法。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由知觉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作用的现象。
(3)刻板印象:指对某类事物或某类人所持的共同的、笼统的、固定的看法和印象。 (4)心理定势: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与知觉的理解性有关。
(五)1、个性:也译为人格,是个体整个心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这个独特的整合系统是个体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2、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3、如何对待人的能力差异,更好地进行管理?(能力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1)能力与工作匹配
(1)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 (2)双向选择,职能相配 (3)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
2)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全面合理的培训计划。 3)人员的互补搭配
4、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活动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5、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P86) 气质类型 特 征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于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敢 代表人物 张飞、李逵、程咬金、普希金 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贾宝玉、浪子燕青、 思维言语动作敏捷,乐观,亲切,浮躁,轻率 王熙凤 沉着安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毅,执拗,淡漠 诸葛亮、林冲、宋江、薛宝钗 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易感而富于自我体验,林黛玉、张爱玲 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 6、性格: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7、性格与气质有什么关系? (1)区别
①从起源上: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具有先天性,形成较早,表现在先;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形成较晚,具有社会性。
②从可塑性上:气质较为稳定,可塑性小;而性格可塑性强,可随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③从评价上: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2)联系
①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形式。
②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③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六)1、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指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2、旅游动机:是指引发、维持个体的旅游活动并将这一行动导向旅游目标的心理动力。 3、旅游需要与旅游动机的联系P122
4、激发旅游动机的策略
(1)营造可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及大环境 (2)旅游宣传与旅游动机的激发 (3)满足旅游者需要
(七)1、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旅游态度:是态度概念的具体化,指人们针对某一特定旅游活动的对象,用赞成或不赞成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旅游消费的心理倾向。 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成分。
(1)认知成分是指对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即我们通常说的印象。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如:老板很有魄力,非常随和。
(2)情感成分是指对人、对事物的情感判断,他是态度的核心并和人们的行为紧密相联。如:我很钦佩我的老板
(3)意向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如:我愿意与我的老板一起讨论事情,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 3、态度的形成过程:
(1)顺从阶段:认为里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称 顺从。 (2)同化阶段:个体不是被强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事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3)内化阶段: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才真正成为个人的内在心理特征。
4、旅游偏好:是指人们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心理倾向。旅游偏好与旅游行为之间有着直
接相关。
5、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P151)
(1)改变旅游客观环境,更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1)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2)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3)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训练,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4)运用价格策略。
(2)做好宣传,让人们获得新知识。
(3)要逐步提出要求,引导人们参与旅游活动。 (4)巧妙运用一些具体策略。
(八)1、家庭生命周期与旅游行为(P165) 家庭生命周期就是家庭的发展过程,指一个家庭从诞生开始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直至最后消亡的过程。
(1)未婚期—年轻单身家庭
(2)新婚期—年轻夫妇无子女家庭
(3)满巢期I—年轻夫妇有6岁以下儿童的家庭 (4)满巢期Ⅱ-年轻夫妇有6岁以上儿童的家庭
(5)满巢期Ⅲ-年龄较大夫妇与已自立的孩子组成的家庭 (6)空巢期—老年夫妇无子女家庭 (7)孤独期—单身老人家庭 2、家庭旅游决策的类型:
(1)丈夫支配型 出游决定、相关信息收集、时间长短、花费 (2)妻子支配型 是否带小孩,购物
(3)夫妻协商型 交通工具、活动种类、住宿选择、目的地 (4)成员自治型
3、家庭旅游决策的一般规律
(1)一般决策阶段:是否展开旅游,夫妻孩子都参与讨论。
(2)寻找信息阶段:青年单身和青年夫妇无子女主要通过网络;中老年主要指是亲朋好友。 (3)共同决策阶段:妻子影响最大,其次是孩子。而后是丈夫。
(4)度假旅游活动阶段:老年人不太重视娱乐条件,越年轻的家庭娱乐消费越大。
(5)满足、抱怨阶段:旅游活动的效果的评价,也是旅游信息的反馈。体现了人们对旅游购买活动的公平与不公平的认识。 4、社会阶层与旅游行为
社会阶层的划分,通常是以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状态和心理感受等项指标为依据。中外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并不完全相同。 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方式
(1)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1% (2) 经理人员阶层;1.5% (3) 私营企业主阶层;0.6% (4)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 (5) 办事人员阶层;4.8% (6) 个体工商户阶层;4.2% (7) 商业服务员工阶层;12% (8) 产业工人阶层;2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