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9 14:24: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作者:王 旭 丁昌红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05期

抽动障碍是多发于儿童时期的一种精神神经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增加,本病起病隐匿、病程长,迄今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因此目前治疗仍然以对症为主,兼顾可能的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

脑及躯体疾病或损伤文献报道有母孕期或围产期异常、非母乳喂养、有脑外伤、昏迷史者在难治性抽动障碍病人常见。本病可能是脑基底神经节及其与皮质、丘脑和中脑的联系功能障碍所致。

精神创伤和心理应激因素 研究发现对患儿高惩罚、过于严厉、过分干涉和保护等社会、家庭、学校不良心理因素将促进疾病的发生。来自儿童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是内向不稳定个性,常表现为孤僻、被动、要求完美却缺乏信心、过分敏感、情绪控制差等个性特征,再遇到社会不良心理因素超出神经系统耐受能力时,心理应激容易出现抽动障碍等。

药源性因素 有报道提示不恰当地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抗精神病药或中枢兴奋剂(如氯氮平、利他林、卡马西平等),可能导致抽动障碍。

其他 持续不愈结膜炎、微量元素铅中毒、锌或铁缺乏也可能与抽动障碍有关。另外,遗传因素、神经生化代谢紊乱、感染与免疫等也是本病的发病因素。 药物治疗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①氟哌啶醇:是治疗抽动障碍的首选药物,有效率70%~85%。剂量0.025~0.05 mg/(kg·日),分2~3次口服,常规剂量为2~6mg/日,12岁以上可达16 mg/日。一般首剂0.5 mg/次,2次/日,以每2~3日增加0.5 mg的速度逐渐增加剂量,调整至症状控制、又无明显不良反应为止。若出现不良反应,应暂缓加药,待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后再调整剂量。维持治疗数月或1~2年。减药和撇药过程宜慢。若减药后症状又出现,那么必须继

搜索更多关于: 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的文档
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bz0e9enn22p7v43zg0p6rgfk15t3500h9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