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使训练语言与想象力相融合。在朗读中,读出孩子的天真、烂漫,读出童真童趣,以达到课标中“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的要求。
四、想象练笔,拓展阅读
1.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想象花们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想一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然后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2.小练笔:“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 例如: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蝴蝶一来,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4.推荐阅读《金色花》和《同情》。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桥梁,进行想象力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延伸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其他的一些诗,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并把本课习得的阅读方法运用到其他文章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出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地下是花的学校?天上是花的家?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教学时能根据儿童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多读,读出诗歌的韵味,感悟出诗的意境,以及诗歌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学时能用电教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
3* 不懂就要问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挨打,还是向先生提问的故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的品质。教学中,结合略读课文的特点,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运用学习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获
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搜集有关勤学好问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设:谁不懂就要问?他都问了哪些问题?他的问题解决了吗?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读课文,不理解的词可查词典,词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圈画出来。读完课文还可以跟同桌小声议论议论。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通过质疑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想法。把有新鲜感的词语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习生字、词语。
(1)课件出示词语,其中生字带拼音。
背bèi诵sònɡ 照例lì 圈quān出 段duàn落 练liàn习 糊hú里糊hú涂tú 吓呆dāi 戒jiè尺 厉lì声 挨ái打 清楚chǔ
(2)去掉生字的拼音读一读。
背诵 照例 圈出 段落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3)游戏:用手势表示多音字的读音。出示词语,请同学们用手势来表示“背、圈”的声调。 背诵 背包 圈出 羊圈 圈猪
(4)做“摘苹果”游戏。苹果上面有生字,学生读对一个会掉下来一个苹果。苹果树上的生字有背、诵、例、圈、段、练、糊、涂、呆、戒、厉、挨、楚。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出示课文内容填空,引导学生填空。(课件出示)
( )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个地(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 )。( )不怕挨打,向先生(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
( )。
7.小结:我们在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示,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1)理解“糊里糊涂”。找一找它的反义词。 (2)用“糊里糊涂”造句。
3.孙中山是怎样问的?找一找重点的词语。
(1)课件出示: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2)“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3)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
(4)小结: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这种精神多么可贵。 4.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生和同学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3~6自然段,说一说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
(1)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①“摇头晃脑高声念书”是怎么念的?请同学们做动作读一读。 ②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的,真像( )。 指名填写。
③“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 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 )。 指名填写。
④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2)出示句子: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①引导学生抓住“拿着戒尺”“厉声”来体会先生的严厉。 ②出示“戒尺”的图片,了解“戒尺”。
③引导学生抓住“一字不漏”来理解孙中山背诵得很流利。
6.过渡:既然孙中山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先生提问呢?读课文第7~9自然段。 (1)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不同形式地读。 ①男女生轮读句子。 ②齐读句子。 ③交流感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精神。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积累丰富的词语。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不懂就问”是不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马上问呢?(应该先动脑筋自己想一想,然后再问。) 2.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不懂就问的事情? 3.积累名言名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3)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4)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陶行知 4.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不懂就问的故事。
5.总结:不懂就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同学们在积极动脑的基础之上,能够敢于发问,收获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适当的课外拓展积累能够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学习要求,一般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懂中习得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了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交代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我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孙中山是怎样进行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先生有什么反应?”这些重点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检查读书的效果。
4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以秋天为主线安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教案设计中,注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味和意境的美好。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借秋天的景色鼓励朋友,借秋景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读题解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学生交流。
3.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4.出示课件,讲述故事:唐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他善于写诗,他的诗立意新奇,语言优美。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他就是杜牧。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长衫的杜牧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中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诗人写下了《山行》这首诗。
5.教师板书诗题。指名读,齐读。
6.你能根据老师刚才讲的故事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在山中行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对秋天的印象,创设与古诗相符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阅读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作者,引出学习内容,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通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诗句。 (2)指名读,教师点拨“径”和“斜”的读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