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单晶生长时的5~6℃/mm。因此,随着淘汰过程的进行晶向的偏离角逐渐减小。
当连铸速度值基本上与晶体生长速度一致时,铸型中横向热辐射造成热损失不致于形成大的横向温度梯度,该条件下晶体取向偏离度很小。否则,当连铸速度大于晶体生长速度时,由于铸型热辐射造成的热损失增大,致使横向温度梯度增大,造成凝固界面严重凹陷,出现晶体生长的倾斜现象,因而晶体的取向偏离度随之增大。同时,在连铸过程中熔体存在着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并且随着连铸速度增加而增大,造成晶体生长的不稳定,也是使晶体取向偏离度增加的一个原因。
2.连铸铜单晶的晶体质量与单晶的生长
对铜单晶横截面和纵截面进行的X射线衍射测试。可以发现,连铸铜单晶横截面的X射线衍射图为一个(200)晶面的峰值,而纵向截面的衍射峰为(111)、(200)、(311)。这是由于横向上存在单方向结晶条件,温度梯度方向与结晶方向相同,晶体在生长时严格按与(200)晶面垂直的[100]方向生长;在纵向方向上由于固液界面为凸形,温度梯度的方向是在一定范围变化的,所以结晶方向是在一定范围内,从而X射线的衍射峰是多个。为了评价单晶的质量,将计数器固定在2θ位置(2θ=50.35°),然后沿试样的法线旋转样品台,进行θ扫描,计数器只能接收到满足2θ=50.35的晶面的衍射,可以发现衍射峰是由多个高斯分布组成的。如果单晶只有一个取向,那么衍射图只有一个高斯分布,从图5b可以看出,衍射图为多个高斯分布。因此,连铸铜单晶的取向在一定范围内变化。采用此方法确定连铸铜单晶的晶体取向时,也发现当连铸铜单晶的晶体取向小于10°。因此,连铸铜的取向在一定范围内,并不是唯一取向的单晶。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要想达到单晶连续生长,必须使各工艺参数合理匹配,使固-液界面向熔体呈凸出形状。由于固-液界面为凸出形状,所以生长出的单晶是有一定范围取向的单晶。在单晶生长时铸棒两侧向轴向方向生长,而中心沿轴向方向生长,当固-液界面越凸,晶体的取向范围越大,反之,固-液界面越平滑,晶体的取向范围越小。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想生长出高质量的单晶,固-液界面必须平滑,甚至平界面。 1.力学性能
表1为连铸铜单晶与其它组织铜铸棒力学性能对比。在拉伸应力-应变图上发现铜单晶与定向凝固多晶有明显的屈服点,并且两者屈服强度值相当,这说明定向凝固多晶与单晶都很容易进行塑性加工。铜单晶与多晶铸棒比,抗拉强度降低了20.85%,屈服强度降低了86.54%,延伸率增加了80.24%,断面收缩率增加了394.50%;连铸铜单晶与轧制棒比,抗拉强度降低了65.97%,屈服强度降低了98.27%,延伸率增加了270.00%,断面收缩率增加了4.00%;铜单晶与定向凝固铸棒比,抗拉强度降低了13.70%,屈服强度相当,延伸率增加了10.81%,断面收缩率增加了4.82%。
表1 连铸铜单晶与其它组织铸棒机械性能对比 σs/MPa σ02/MPa σb/MPa φ δ Single crystal 6.73 134.56 89.01% 30.64% Unidirectional crystal 7.18 155.92 84.92% 27.65% Polycrystalby rolling 389.96 395.42 85.59% 8.27% Polycrystal as cast 50.00 170.00 18.00% 17.00% .
图2为拉断后的试样。由图中可以看出,轧制试样在断裂前只发生了局部颈缩,而连铸单晶和定向凝固试样均发生均匀的变形,最后局部颈缩而断裂,只不过铜单晶变形程度比定向凝固试样较大;并且在变形过程中有很明显的滑移线,轧制多晶试样则很难观察到。
图2 拉伸实验断裂后的试样
(a)—Rolling polycrystal; (b)—Unidirectional crystal; (c)—Single crystal
图3为拉伸试样拉断后的断口形貌。从图中可以看出,连铸单晶和定向凝固试样的断口有明显的塑性变形;轧制多晶试样断口为圆形,虽然断口为韧性断口,但韧窝要比连铸单晶和定向凝固的浅。这也证明了连铸单晶和定向凝固组织的塑性要好于轧制多晶。
图3 拉伸试样断口形貌
(a)—Rolling polycrystal; (b)—Unidirectional crystal;(c)—Single crystal
定向凝固组织断口为三角形,而单晶为扁尖状,这是由于单晶和定向凝固晶体具有一定取向,在变形时滑移沿着一定方向进行,因此,变形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从图4可以看出,连铸铜单晶的滑移线相互平行且分布均匀,而轧制多晶与连铸铜单晶不同,没有方向性、且分布不均匀。铜为面心立方晶体,滑移面为(111),滑移方向为[110],滑移时原子移动的距离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滑移后晶体各部分的位相不变,滑移的结果使大量原子逐步从一个稳定位置移到另一个稳定位置,从而产生宏观塑性变形,如4(c)所示。
从图4(c)可见,经塑性变形后,在试样的横截面组织中明显存在因晶体发生转动形成的棱面。经X射线衍射分析得知,变形前截面为(200),变形后为(200)和(311)。这说明连铸铜单晶除了以上述滑移方式发生塑性变形外,还以孪生方式发生变形。
从以上分析可知,连铸铜单晶的塑性变形主要机制为滑移与孪生。
图4 拉伸试样表面的滑移情况
(a)—Rolling polycrystal; (b)—Unidirectional crystal;(c)—Single crystal
2.导电性能
电子波散射是金属产生电阻的根本原因。可能引起散射的因素很多,诸如温度、压力、杂志、塑性变形及晶体的物理缺陷等。多晶试样、定性凝固试样、单晶试样都采用同一炉铜液制备,并且测试条件相同。因此,出现电阻率的差异应归结于晶格的缺陷,也就是晶粒的晶姐(晶粒内的密度是相同的)。连铸铜单晶与多晶铸棒相比电阻率降低了15.57%,而与定向凝固铸棒相比电阻率只降低了4.24%。这说明横向晶界对电阻值的变化起到很大的作用。从金属物理学的观点来看,金属的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空位、位错等缺陷。同时,从凝固理论得知,在晶界处存在溶质元素的偏析,因此,金属的晶界可以看作是含有杂志的大量晶体缺陷的单晶体隔离层,成为电子传输中的一个散射中心,引入散射,电阻增加。
金相组织中杂质微粒对导电特性的影响可以被看成如图6所示,将可能发生3种情况:
(1) 图5(a)中没有杂质,金属的晶格没有被破坏,自由电子的空间移动没有障碍;
(2) 图5(b)中相当于定向凝固组织,杂质只是破坏了一些金属晶格,但并没有对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造成多大的障碍;
(3) 图5(c)中相当于多晶情况,金属晶格周围被杂质包围,破坏了金属晶格,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造成很大的障碍。
图5 杂质对金属原子的影响
当然,这些情况发生在导体表面和导体内部深层中,对电流的传输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在表面的影响要严重得多。在图5(a)中,自由电子可以从晶体小颗粒中自由通过;图5(b)中,自由电子尚可以从晶体小颗粒之中自由通过,所造成的影响要小于图5(c)情况;图5(c)中杂质粒子将使自由电子通路隔断,被隔离的金属晶体小颗粒已与金属母体形成了电容。由于电容的作用,使电能损耗大为增加。因此,多晶的电阻率大于定向凝固组织和单晶。
因此,连铸铜单晶由于消除了晶界,提高了导电性,是电子工业和通讯技术的优质导体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