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MJC中传参考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2 13:52: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参考书目 必读书目: 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夏日之阳】段鹏老师的书是重中之重。学习初期,尤其是对于新同学/三跨同学,我建议建议认真看这一本书,直到吃透为止。理由是这本书比较容易懂,但是框架又比较全,适合入门。看书的目标不是毫不思考的从头到尾流水账一样看一遍,而是尽力抓取传播学的框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完一章后,分析这一章的标题为什么这样设置。以及章节之间为什么这么摆。慢慢的,你就建立了一个模糊的小框架。再慢慢看书,细化它。等你比较完整的建立了传播学的框架,其他书也不过就是往这个框架里做个填充,就简单很多,顶多有一点儿小小的外延和补充。

不要辜负了“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这本书的名字。也不要问该多长时间看完这本书。这一本书需要学生“精读”,什么时候吃透这本书,什么时候再看别的。 2)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夏日之阳】胡正荣老师成名之作的第二版。本书修订于2005年,之前一直是考试的核心书目。但现在来看,这本书有三大缺点:第一,新媒体时代逐渐来临,给整个传媒业界、学界都带来巨大的变革转型。而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却正值广播电视大行其道,所以很多东西过时了。因此里面的东西只能当作基础知识来看,看完了还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具体情况去思考。可是咱们学生哪会知道这些,所以就容易被带歪了囧;第二,本书缺失了很大一部分内容:它没有系统介绍批判学派!!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5w框架下的研究)分庭抗礼,这里却缺了他们的内容,导致学生很难从这本书里提取出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vs技术学派的最基础大框架,加上之前又缺少传统媒体vs新媒体的时代背景,所以这本书现在大打折扣。虽然MJC考研更偏向经验学派,但是最基本、最知名的几个学派不能不了解。第三,本书难懂囧??文字晦涩深奥,有时候觉得它根本就是谷歌翻译出来的唉呀妈呀我这样说老师不太好~每个字都认识可是连起来就是不知道啥意思,所以还是建议大家以《传播学基础》为核心,以本书为补充复习比较好。

Ps:总论和基础两本书在传播效果章节是一个字没改完全雷同的。哎,基情啊??传播学基础前面写的挺清晰的,但302页到314页“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取向”那写的根本没人看得懂。如果你看到这里了,觉得晕头转向,不要犹豫,放弃这里,没有关系的~以后再说。 3)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夏日之阳】传媒法规伦理这个部分考的题目比较简单而死板。按大纲上的点自己做一下笔记就行了,不用全看,重在理解。段鹏的《传播学基础》里面也有媒介伦理渊源和媒介伦理相关的内容,有师姐说:“如今年考题出了李天一事件媒介伦理分析,可以用媒介伦理的最小伤害原则,善意原则。或者把媒介渊源的各种观点说一下解释一下也很好啊,比如康德的绝对命令,就是一切向善。。。等等吧。”媒介伦理不同书内容会有一些出入,这方面考试也比较爱联系实际,所以理解就行,重在成理。 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2 【夏日之阳】我们从大众传播时代走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四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也还没有过去。在大众传播时代与新媒介时代交接的年代,苦逼的就是学生??学生既要知道传统媒体和相关理论、应用,又要知道新媒体和相关理论、应用。段鹏老师的《传播学基础》因为浓缩,所以混乱,难以理出头绪。胡老师的《总论》对新媒体甚至就没有提及。这时候学生需要两本书分别介绍大众传播理论,和网络传播。所以针对两部分,分别给了两本书。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理论》第1章就不要看了,从第2章开始看,看到最后,可以把《基础》和《总论》不明白的部分给弥补了。另外其第12章有关媒介生产的内容是前两本都没有的,所以值得一看。这本书需要在看完《传播学基础》的基础上看,效果会比较好。

《网络传播概论》是为了补充新媒体时代的内容而提供的。。我其实不看重书本身,我更看重知识框架的梳理。而书只是辅助搭建框架的工具。本书胜在浅显易懂的介绍了新媒体时代的框架变化和理论变化,因此被我挑来作为参考书目。其中上篇第1-5章简单看看,不重要。下篇第6-11章很重要。越理论化的东西越需要咱们注意放慢速度,仔细看,细细思考;尤其是第11章,谈及网络舆论、网络政治民主、网络社会文化与网络媒介素养问题,需要认真看。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泛读,大家边读边思考,然后写写画画就可以了。挑重点的做做笔记即可。另外近几年出现的热点还要补充补充论文,这样一番下来,无论是电子媒介(大众传播)时代,还是网络(新媒体)时代,以及两个时代之间的转换关系,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大家随便复习复习,考上研究生,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些小激动! 5)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夏日之阳】网络传播很重要,且考纲又专门分出一节,研究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因此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补充。这本书引经据典,也是专硕的师哥师姐推荐的。但是你只需要泛读有关媒介内容生产的部分,做个笔记就好了,无需全看。

拓展书目: 1)《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夏日之阳】这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现任的某些青年教师们在他们硕士时代所编纂。当时的他们好认真,旁征博引,写出的一本笔记性质的复习资料。是框架最为完整的一本书。除了参考书之外,这本辅导资料是我推荐的最重要的书,学生最好手中有一本。其作用仍然是框架类书籍,但是传播学的内容很全,同学能精读完这本书的话,至少大众传播的基础理论是不会有问题的。但它也同样有缺点:新媒体时代来临了,他也是面临淘汰的资料之一。 书貌似有点多。但是同学们不要被吓怕。我们的目标不是看完多少多少本书,而是借助书的力量,更清晰、完整的搭建我们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这才是最终要求。如果你已经很清楚传播学大概都在说什么,知识体系也比较完整了,大可去图书馆借阅,不必买这么多书。 2)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夏日之阳】此书有价值,可作为拓展阅读。并且440大纲上有关世界传播新秩序的描述,本书就叙述的很详尽。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参考书目 新闻传播基础主要分为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三部分。由于新闻传播基础考的略显死板,因此背诵的力气可能比理解要多些(当然这不意味着可以不理解就死记硬背)。具体来说知识点可以在我列出的参考书目里找到,因此就不赘述选择该参考书目的理由了。

新闻史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 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夏日之阳】雷跃捷的书太老了?需要补充?但是话说回来,新闻理论几十年来都没有变过。老不老也无所谓,考的非常死。绝大多数都是背。少量内容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新闻业务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 谭云明:《新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补充】王振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夏日之阳】其实业务书没有特别规定,找四本采写编评的按大纲做个笔记就行了。采写编评一方面是记,一方面是用。写出好的新闻评论,是高分的必经之路。

【附录1】334考试大纲 第一章 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 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一)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二)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一)传播媒介的界定 (二)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 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 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一)效果与效果研究 (二)媒介与说服 (三)媒介与议程 (四)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 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 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三、电子传播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

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 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节 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 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 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章 媒介内容生产

第一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一、媒介制度

(一)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二)媒介制度的类型 二、媒介产业

(一)作为产业的媒介业 (二)媒介产业的特点 (三)媒介产业的全球化 三、媒介组织

(一)媒介组织的类型 (二)媒介组织的结构 (三)媒介组织的管理

第二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 一、报纸的生产

(一)报纸的选题与策划 (二)报纸的采访与编辑 (三)报纸的版面设计 (四)报纸的出版发行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 (三)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 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

(一)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 (二)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 第三节 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 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

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

搜索更多关于: MJC中传参考书 的文档
MJC中传参考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chfv70cfd57ejb0pta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