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为规划期达人均1.5平方米。
2. 规划重点
县城是涟水抗震防灾的重点,确保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安全,确保易引起次生灾害的特殊设施的安全,又是重中之重。对抗震设防要求高的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其设防标准应作专门研究。
3. 基本策略
实行综合防御的基本策略。预防为主,预防与救助结合,预防与监测预报、应急避难和灾后重建结合。
四、雨水和防洪治涝 1. 地形和排水
涟水地面斜平,县城是高程之最。县城除老城为盆形洼地外,总体上高亢,且呈西南向东北倾斜,高程一般为黄海11~7.5米,高差3米以上。除老城主要依靠机排外,县城排水条件应十分有利。但实则不然。高水位的盐河(朱码枢纽以上段)和以盐河为水源的几条自流灌溉总(干)渠的起始段自西往东在县城规划区呈指状通过,渠首闸均在安东路。闸上水位曾高达9,.61米(废黄河高程9.47米),闸下水位也高达8.14米(废黄河高程8.0米)。这不仅造成腹地排水困难,且汛期极易淹水。
县城南部和东部,现向东排入伏堆沟。东部地势不高(7.7~7.8米),雨水经长达22公里的沟段并立交穿越涟东总干渠排向西官河,常因雍水难排而受淹。
2. 规划原则
(1) 合理划片、因片制宜,争取自排,减少机排。
(2) 以县城规划区的防洪排涝为主,兼顾农田灌溉效益和下游排水。 (3) 雨水排水与防洪治涝结合,市政工程措施与水利宏观调控结合。 3. 规划标准
(1) 城市排水采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暴雨强度计算采用淮安市区雨量公式: 5030.04(1+0.887lgP) q=————————————— (t+23.2)(2)防洪标准
采用50年一遇洪水位标准,即盐河(上游段)水位9.64米,(废黄河高程9.50米),废黄河水位10.98米(废黄河高程10.84米)。
(3) 排涝标准
采用20年一遇日雨量不淹水标准。 4. 规划措施
(1) 拓浚河渠,构筑堤防
县城区为废黄河、盐河保安河以及诸多灌渠均按上一轮疏浚标准进行拓浚,达到引水和灌排畅通。盐河并按Ⅳ级航道标准拓浚。
堤防按设计洪水位加超高确定。一般超高≦0.5米,盐河大堤超高≦0.7米。如为土
0.88
设计暴雨重现期P的采用:一般一年,重要地区可用2~3年。
堤,应再加0.5米。
(2) 合理划片,统筹排水和治涝 ① 盐河以西片
该片东有盐河,西有涟西二干渠,水位均高,难纳雨水。规划顺地形由南面而北向公兴河排水,并将该河南延直达盐河,设闸门互通,必要时引盐复氧和换水。
② 涟中总干渠以北片
维持经邮电中沟向盐河闸下游段排水的现状,疏浚邮电中沟。 ③ 涟中、涟东两条总干渠之间片
安东路以西区:面积8.6平方公里,高程10.3米~8.4米。因排水腹地广阔,建成后径流量大增,且均为管道排水。设防水位以下的面积广大,且分布漫散,高低分排难以实施。集中机排又极不经济。规划采取宏观而彻底的措施:在涟中总干渠引河的西首附近设闸,汛期调控安东路闸上游段水位≧8.1米,为该区向引河分散走捷径自排创造条件,并可免建该河段6公里多的防洪堤。疏浚、拓宽区内城北大沟、炎黄大沟及几条南北向的路边排水渠,部分河段结合道路规划适当改道。
安东路以东区:面积10.7平方公里,高程9.9~7.8米。规划设置退水闸,汛期以控制渠首进水量加上灌渠下游的退水措施降低涟中总干渠和涟东一干渠的水位至7.5米以下,为该区向两条灌渠自流排水创造条件,取消现有城北排涝站。现涟中总干渠下游的一调闸和涟东一干渠下游的顺集闸经改造后可以作为规划退水闸。
④ 涟东总干渠以南片
该片即老城区。因地势特低,现靠4个排涝站机排。规划在改造、扩充现状排涝设施的基础上,在城东增设大型排涝站一个,统一解决城南、城东一带的排涝,提水入涟东总干渠。撤消现城东二站,排水渠道引入新站。规划方案还可减轻伏堆沟的排水负荷,为下游区域正常排水创造条件。
第十四章 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明确近期内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确定城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提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安排的意见。
一、近期建设年限和规模
1.近期规划的年限: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还剩下2年。为与“十一五”计划(2006-2010)协调一致,近期建设规划年限定为2004-2010年。
2.近期城市人口:根据总体规划人口预测,近期到2010年城市人口为16万人。 3.近期建设用地:到2010年建设用地19平方公里,人均23㎡ 二、近期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1.近期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向西,其次向北,与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一致。 2.近期城市空间布局,根据总体规划的“二河、二渠、四片、两中心”的布局结构形式和功能分区结构,近期重点实施西部工业园区和建设新中心区;将两河两渠开放空间纳入城区绿化大环境中;为聚集人气配建新城区生活居住区;完善主次干道系统;配
套相关基础设施。初步树立涟水城市发展和崛起的新形象,体现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行动,为远期城市进一步发展、环境日渐完美、各项设施日臻完备打下坚实基础。
三、近期城市建设重点
根据涟水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近期建设重点首先是道路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完善主次干道系统,实施城市“西扩、北延”布局作为城市各项建设的载体和支撑;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和市场等第三产业,实施“工业立县”、推进工业化,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积极开发房地产业,扩大居住区,吸引人口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有计划开发“二河二渠”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打好坚实的绿化基础。
四、近期建设内容 1.道路建设
新建海安路、黄河路、兰州路、成都路、文体路、东环二路等6条道路;完成金轮路建设;改造渠北东路;完善炎黄大道、淮浦路两侧绿化;配套淮浦路、广陵路、二斗渠路、淮河路等道路设施。
2.工业用地
继续开发淮浦路以西工业经济开发区,近期向河西兰州路两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工业园区,完善配套工程,形成涟水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崛起形象。近期规划工业用地483公顷,主要在西部工业园区。年均可用工业用地800亩左右,以促进工业立县战略的实施。
3.居住用地
继续完成常青小区,新建中片居住区涟州路两侧居住小区、华联文化新村、仙居小区;启动淮浦中路(红日大道——渠东北路)两侧居住小区;改造老城区老街坊旧居;实施涟漪东路至公园闸拆迁改造。近期规划居住用地653公顷,减去现状居住用地,实际净增60公顷左右。年均新增居住用地9公顷(135亩)。
4.公共设施用地
近期控制行政办公用地建设,重点支持商业、金融、市场用地开发,适当增加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医疗卫生用地建设。努力开发新城区商业金融中心用地,按长远目光、较高标准、新型档次建设。积极发展“道口经济”,在“西大门”高速公路入城干道两侧筹建大中型市场。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撤并现有小学,新建居住新区小学,扩建炎黄大学、职教中心、外国语学校等一批特色学校。新建体育场一期工程,筹建县博物馆和文化活动中心。
5.园林绿化建设
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重点以沿河、沿路绿化为突破,工业区、居住区和单位绿化为基础,增加新公园建设,构成生态园林城市的新形态。建设盐河两岸、涟东、涟中两总干渠两岸绿化带。加强废黄河沿岸绿化建设。新建人民公园、盐河公园与涟东一干渠公共绿地,扩建五岛公园、新建水上花月城。工业区与热电厂周围建设防护绿地,加强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绿化建设。
6.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规划的新水厂,同步建设废黄河取水泵站。敷供水干管1~2道接通原水厂的供
水干管。
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泵站,同步敷设污水收集管道。建设涟中总干渠西首的节制闸,北延广陵路、涟州路的排水渠,接至节制闸下游渠段,实行自流排水。
移建(同时扩建)城东排涝二站,疏浚涟漪湖和保安河,解决老城中心区的排涝问题。 新建西面工业区220千伏变电所,扩建110千伏引北变,新建110千伏城东变,盐河西变。
新建北门、城东、向庄三个邮政局(所)。新建张码邮政转运中心。
第十五章 实施规划的措施
一、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是政府行为。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经市政府批准后,县政府将予公布并组织实施。
二、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涟水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编制城市近期建设的详细规划和深化各项专业规划,以指导工程设计和建设。
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律法规,近期认真执行涟水县《县政府关于加强县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定》,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一切规划项目和建设活动实施严格的规划管理。
四、市场化经营城市,政府在经营城市中起着“导向、监督、管理”的主要作用。在土地、房产等方面进行市场化经营,在公益性的市政、公共设施、城市文化建设、医疗卫生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均可推向市场,有尝服务,以加速提升和优化城市功能。
五、加强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系,实行依法行政。加强规划宣传,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群众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
相关推荐: